班主任工作最能反映教育的復雜性、育人的細膩性。班主任走專業化成長之路,先要弄清內心不愿做班主任的緣由,解決實際不善做班主任的難題。我以為,“不愿做”是我國教育功利化大背景使然,而“不善做”則是由于班主任自身專業化發展不力所致。
教師不愿做班主任的歸因:首先,德育本應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后來,教育目的的分野卻使德育成為德智體美勞五育中的一個獨立的成分。由于在實踐中片面追求升學率,德育便從目的淪為手段,進入到工作范疇,地位降低,遭遇漠視。可人們為了突出德育的地位,又不得不打起“德育首位”的旗幟,并且采取了許多措施來加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其次,學校為了激勵教師做班主任,班主任津貼越加越多。拿著豐厚補貼的德育工作者的出現,等于默認了學校“非德育工作者”的存在。對有些非班主任教師來說,學科教學似乎成了他們唯一的工作,忽視“德育是教育的目的”成為一種風氣在校園彌漫。高津貼的刺激不但沒有激發起積極性,反而使班主任產生畏懼:錢加得越多,要承擔的責任越大,工作也越難做,心理壓力也就越大,不愿做班主任的心理油然而生。
教師不善于做班主任的突出表現是,不會經營班級生活,借以促進學生真實的生命成長。當前很多學校的班級生活不能不令人心憂:或是日復一日的單調重復,或是課堂學習生活的簡單延續,因而缺少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缺少因主動經營而形成的班級成員共同的興奮點和凝聚力,良好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氣氛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班級建設應該是為促進學生健康、主動發展而展開的教育實踐,是學生學校生活有血有肉的重要組成。然而,有部分班主任卻扭曲了班級建設的主旨:把班級生活或簡化為學科生活,或異化成制度生活,或固化為組織生活。須知班級生活的價值具有多維綜合性,而如此片面的班級建設價值觀,不可能將班級生活聚焦到全體學生的整體發展上去,也缺少了生活應該具備的鮮活性。
其實,善做班主任者能想出許多創新性的措施來經營班級生活。比如,一教師受工程投標的啟發,設計了“班級活動競標制”:把班級日常工作中的組織權、管理權以競爭投標的形式承包給個人或小團隊,由他們負責規劃設計、組織安排、實施完成,班主任則領導班委會負責驗收評價。具體例子有:班級要迎接學校黑板報評比檢查,教師或班長就把任務的主要內容傳達給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和目標,特別是把獎勵措施講清楚。然后,各團隊小組或學生就可以自己聯絡同學,組成投標小組,寫出完成任務的具體計劃和預期目標。班主任和班委會認真考慮各“投標書”的可行性后作出選擇,向全體學生公布。之后,“中標”小組便可以開始工作了。
教師不善于做班主任的深層次原因是,沒有能真正理解班主任專業化的核心理念,即班主任應該是學生精神生活的關愛者。一個關愛學生精神生活的班主任,應該由監督型的管理者變成服務型的教育者,由“體力型”的“勤雜工”變成科研型的教育者,而且還要善于改革教育方法,變由學生接受教育為進行自我教育。
班主任要設法造就一個良好的集體,讓集體的輿論影響每一個學生,也包括讓集體中的一部分學生影響、感化、促進另一部分學生的轉化。在引導后進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不至于感到他是在被有目的地引到某個方向去,而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師的表揚或贊美轉化為集體的輿論,讓后進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是全班的驕傲。
班主任自身專業化發展的提升源自其研究性的工作實踐,具體表現在:給日常管理工作注入理性思考;把工作經驗與感受提煉為理論觀點和管理思想;將班主任工作計劃以課題的形式加以確立。
第一,班主任若要讓自己的管理工作真正成為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行為(而非隨意性行為),就必須時時給自己的工作注入理性的思考,并要把管理工作設計為:目標——內容——方法——反饋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第二,班主任要堅持寫作(寫日記、教育隨筆等),經歷從“敘述故事”到“發表議論”的過程,即從具體的問題情境描述到抽象的理論思維。“問題意識”正是班主任專業發展意識的雛形,而“發表議論”則有利于班主任個人觀念的澄清、工作思路的整理、理論思維的訓練、教育思想的提煉。第三,“從個案研究到問題研究(課題研究)”是班主任走上科研道路的堅實臺階。因此,班主任要注重現狀診斷和問題反思,不妨把課題方案設計的基本思路簡單地劃分為三個部分:我之所想(困惑)、我之所做(措施)、我之所獲(成效),以求得班級管理的高水準。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黃江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