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價值高的“土”豆腐
傳統的豆腐是將水磨大豆加鹽鹵或石膏作凝固劑制成,前者稱為北豆腐,后者稱南豆腐。由于制南豆腐所需用的石膏量較少,所以制成的豆腐比較嫩(俗稱嫩豆腐),而用鹽鹵制成的豆腐相對而言是較老的(俗稱老豆腐)。內酯豆腐是用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用海藻糖和植物膠等作保水劑制成,由于不需壓型脫水,所以出品率高,因其質地潔白細膩、口感水嫩,也沒有北豆腐和南豆腐的苦味,所以廣受歡迎,但內酯豆腐本身的強度較差,所以不適合做需要翻動烹調等方法加工的菜肴。
用日本工藝生產的豆腐——絹豆腐和木棉豆腐,實際上分別屬于南豆腐及北豆腐,前者用于過濾的絹紋布很細,過濾后的豆腐較細膩,所以特別嫩;后者用的木棉布稍粗,過濾后的豆腐顯得較厚實。
用不同方法制成的豆腐的營養成分是不一樣的。蛋白質、脂肪和鈣、鎂含量均以北豆腐最多,其次是南豆腐,這主要與各種豆腐含水量及使用的凝固劑不同有關:鹽鹵主要成分是氯化鈣及氯化鎂,石膏的化學成分是硫酸鈣,它們都使豆腐增加了有益的礦物質,所以豆腐不但補充人體蛋白質,還是補充鈣、鎂的良好來源。而生產內酯豆腐的凝固劑中沒有鈣和鎂。硒、維生素B1和煙酸含量則以南豆腐為多。
豆腐是人們植物蛋白質的最好來源,所以有“植物肉”的美譽。用傳統方法生產的豆腐還為人類提供豐富的鈣和鎂,而鈣是人體各種生理和生化代謝過程中所需的重要元素,它能保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參與神經和肌肉的活動,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是少年兒童生長發育和中老年人預防、治療骨骼疏松的物質基礎。吃200克老豆腐就可滿足一天1/3的鈣需要量。鎂能舒張動脈血管的緊張度,幫助降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強骨健齒。豆制品還含有磷脂、異黃酮,又不含膽固醇,所以豆腐是名副其實的健康食品。
豆腐的營養價值與牛奶相近,對因乳糖不耐癥而不能喝牛乳,或為了控制慢性病不吃肉禽類的人而言,豆腐是最好的代替品。
老豆腐、嫩豆腐,聽起來有點土氣,但營養價值卻高于名字洋氣的內酯豆腐。
餐桌上注意四個“不”
吃飯的質量和習慣直接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只有摒棄以下不良習慣,才能不使健康受損,為將來準備一個好身板,享受晚年之樂。
不看:吃飯時不看書,不看電視。人體內血液的“分配”也是遵循“多勞多得”的原則,看書時,大腦處于“勞動工作”階段,血液便會多分配一些至大腦,以保證大腦的“工作”。就餐時,為了使胃腸道能更好更充分地消化吸收食物,血液流經胃腸系統就相對其他時間多一些,直至飯后30至40分鐘,這就是許多“飯后犯困想睡覺”的原因。邊吃飯邊看書或者飯后立即看書學習,既學習不好,還可能由于看書學習使得胃腸道的供血不足,影響消化,長此以往會導致胃腸疾病。同理,飯后馬上看書學習也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
不談:吃飯時要少說話,尤其是不能談論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少家長往往一邊吃飯一邊詢問孩子的學習考試情況,當孩子回答說考試成績不好時便會招來家長的一頓數落或指責。這樣一來,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情緒都會一落千丈,胃口大減,從而導致了飯量和胃液分泌減少,長此以往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影響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
不泡:許多人喜歡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湯),或者干脆直接將飯泡進湯里,吃湯泡飯,這種吃法很不科學,不利于身體健康。因為經常吃湯泡飯或邊吃飯邊喝水(湯),吃進去的飯菜往往是囫圇吞棗,沒有經過口腔的咀嚼消化便到了胃里,使胃的負擔增加了許多。同時,由于水(湯)還可沖淡唾液和胃中的消化液,使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受到了影響,久而久之,則會引起消化不良,易患胃病。另外,由于消化不充分,也會降低胃腸對食物中營養素的吸收,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不吞:就餐時如果狼吞虎咽,食物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必然會縮短許多,不能充分地與唾液進行混勻和消化,大塊食物也得不到仔細的機械加工。這樣,既影響了唾液對食物的消化,又加重了胃的負擔。長此下去,除了可能易患胃腸疾病以外,還可能因為消化吸收不佳而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