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工資與教學激勵脫節
傳統的教育經濟學觀念認為,教師的受教育水平是有價值的,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可以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即較高的教育程度往往可以帶來較高的工資,從而促成教師較好的工作激勵和積極性。但是發展中國家教師工資的實際情況并沒有很好地支持這一觀念,即越好的教師可以得到越高的工資。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安雪慧所作的研究表明,(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教師的學歷、職稱是影響學生學習參與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教師的工資與學生的學業成績發展卻沒有非常顯著的直接關系。
國內一些研究發現,學校對物質激勵是重視的,教師對物質激勵的現狀基本滿意。但是,學校雖然重視教師的精神激勵,但激勵是零散、低水平的。教師享受的最大精神激勵是教師被尊重,而對于教師的高級需要,如參與管理、被信任關懷、個人生涯規劃、成就感滿足等,學校十分忽略。在中國中小學,尤其是城市地區,比較普遍的提高教師工作激勵、工作投入程度的方法,是對所教學生學業成績好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金和其他福利。但一個現實問題是,中國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學歷、職稱、工齡,且“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使得教師的工資逐漸上升到由縣財政進行統一發放,因此引發的一個思考就是:學校,或者校長如何對教師進行獎勵和激勵,并提高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和努力程度呢?這里存在一個教師工資和教師激勵脫節的問題。傳統教育經濟學理論認為,教師工資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但在教師教學管理和工資報酬相脫節的情況下,教師可能會降低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和努力程度,因為信息的不對稱使得教師可以降低努力程度而獲得同樣的教學工資,這是學校無法控制的。
外來工子弟學校教師之憂
外來工子弟學校教師之憂慮(壓力)重重,作者鄧云洲、伍園園的調查(以廣東某發展規模較大的外來工子弟學校N為標本)結果如下。
身心疲憊之憂。“沒日沒夜,日復一日地超負荷運轉,我們都快成一臺機器了。”這是外來工子弟學校教師工作的真實寫照。在某學校,由于學生家里離學校都比較遠,上下學都由校車接送,學校的教師就不得不每天五點半開始起床上班,或跟車去接離校遠的學生來上學,或負責離校近的學生的早讀,各司其職。緊接著是負責學生的早操、早飯、上課、課間操、午飯、午休,再是下午上課、送學生回家、晚上給高年級的學生輔導、晚自修等等。除了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外,教師們還要聽各種講座,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業余活動。教師們幾乎沒有自己的業余時間,整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教師工作負荷大不僅使教師在體力上感到疲倦不堪,更是在心理上產生緊張感和壓力感。
待遇低下之憂。外來工子弟學校教師的基本工資比一般的民辦學校還要低。以N學校為例:小學教師的平均基本工資僅有1100~1200元/月,中學教師的平均基本工資為1400~1500元/月。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廣東的該城市,學校教師的月收入都不到2000元,與其他行業的人員相比,可算是中低收入水平者了。況且大部分教師的工資收入都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上有老下有小,這點微薄的收入是很難讓教師們養家糊口的。
學生難教之憂。外來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沒有當地戶籍,家庭收入比較低。這些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很多都曾是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沒有父母的管教,往往身心發展不很健全,且有不少是問題學生,存在諸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學校容易違反紀律、擾亂教學秩序等等,這些問題都給學校教師帶來很大的工作負擔。
工作不穩定之憂。N學校中,教齡有3年以上的教師只有40%,說明教師隊伍的穩定性較差,且大部分教師的學歷都是大專或中專(占86.9%),又沒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教師總是覺得沒有歸屬感,所以流動率達到50%以上。調查中,許多教師覺得自己工作不穩定,缺乏安全感。
此外還有,相對緊張的人際關系,讓教師缺乏歸屬感;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艱苦,讓教師產生壓抑感;個人能力或專業發展受限,讓教師產生苦悶感,等等。
師德新規,別來虛的
6月25日,教育部公布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征求意見稿)》,“保護學生安全”一條被首次加入其中。此事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吳龍貴在《羊城晚報》發文說,“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安全”這一規范有點虛,存在著技術上的不足。譬如內容不夠詳細,表述也不夠精確。對學生的安全怎樣保護,保護到什么程度,以及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就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間。假想地震發生時范美忠在逃跑的同時,喊了一聲“同學們,快跑”,這算不算保護?好在此規范正在修改之中,還需征求各方意見。我們期待著一部成熟而完善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能早日出臺。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