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以剛剛超過高考錄取分數線的成績,服從分配,從黑龍江省考進安徽淮北煤炭師范學院中文系,幸運地成為當時的一名“天之驕子”。
淮北,只有這一所全國性大學,在當地,我們還是挺受尊重的。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度過了4年愉快的大學時光。
一、生活優裕,學習輕松
我們不僅學雜費全免,而且每月學校發21.5元的生活費。在當年,不僅夠吃飯,如果節省一些,基本上不用家里再拿一分錢。那個年代,師范院校全部免費就讀,其他大學、中專也只是象征性的收一點點費用。
當時,這所學校只有中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體育、藝術幾個系,每屆所招學生不多,中文系算是招得多的,也只有兩個班,每班45人,一屆才90名學生。上幾屆學生人數更少。所以,每個系的在校生不過400人,全校的師生加起來,也不到2000人。
同學之間交往時間多,除了看書,就是辯論。那時,正是各種思潮在高校蓬勃興起之時,所以,大家基本上都生活在一起,除了上課,就是聊天。我班還辦一份油印小報,把大學的學習體會、生活感悟刊出,除此以外沒有太多的業余生活,學校里就像個小農社會,安閑,自在。
老師不僅是良師,更是益友。老師不僅知道你的生活情況,而且,連你的家人的情況都基本清楚。因此,學生的思想動態,老師掌握得很多,誰最近有什么情緒,誰與誰有矛盾等等,老師都會像家長、兄長一樣,找你聊天,與你一起吃飯。表面上看這樣好像很庸俗,其實,正是這種親密而隨和的師生關系,幫我們解決了青春期中的一些關鍵問題,使得我們在4年的大學生活中,一直處于積極向上的狀態,沒有發生大的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在畢業分配時,我班也沒有出現其它學校那樣同學間師生間鬧得很僵的事情,大家在聽完畢業分配去向時,都鼓起了掌。這就是小院校帶來的好處吧。
在淮北煤炭師院的4年生活,特別是我們學中文的,好像就在過去的私塾里一樣,培養的是一種精神:團結、友善、和諧、進取、安于現狀等等,我覺得人性化的東西是比較多的。
二、部委院校,培養目標明確
這所師范學校,前身是安徽師范大學的一個分校。1974年,被煤炭部買下,成為煤炭部屬13所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專門為煤炭系統培養師資的高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分配的目的性、目標都很強,就是全國各煤礦的中小學校。所以,學生一進校,就基本上知道了自己大致的未來,同學間基本上沒有什么競爭,因為,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大致去向,基本上是哪來哪去,如果有志向大的要考研的,那就自己努力,與其他人無關。
新生入校,首先是開展愛校、愛煤炭行業教育,學生中除部分來自煤礦外,大多數來自農村,城市生源較少。我們一有時間就要到煤礦上實習參觀,培養對行業的熱愛,這對我們了解煤炭行業是很有幫助的。有的同學看到煤炭行業這么艱苦,卻拿出這么多錢來培養我們,于是,有的同學畢業時,能夠出行業的,也不出了,這就是情感教育的結果吧。從我們學校畢業的人來看,出行業的少,就是出了這個行業,也一直對這個行業充滿感情。
因此,從這一點來看,我認為,行業學校還是應該存在的,這種行業精神、專業精神、行業感情,是一般的綜合大學所沒有的。或者有的人認為,行業學校有面窄、思路不太開闊等等缺點,但我想,如果大家都去“宏觀”了,那么微觀誰來做?國家大把的錢投進那些著名的高校,這些著名的高校的著名的人才都哪里去了?有多少畢業生在為國家服務?而這些部委院校所培養的人,卻基本上都在為這個行業做工作。凡是部委院校,所去之地,基本上都比較艱苦、偏遠甚至偏僻,如石油、煤炭、地質、化工等等,這些地方,如果不是一開始就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感情投資,光畢業時要求人家去無私奉獻,成嗎?
現在想想,我們都畢業20年了,我們許多同學一直都在最艱苦的地方教書育人。如果不是煤炭部有發展眼光,辦這所院校,有幾個當時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畢業生會去西部煤炭子弟學校呢?因此,我覺得,不能一哄而上,把部委院校全歸地方,如果有的部委有能力,又愿意辦學,為什么不可以繼續辦呢?部委院校也有它的優勢啊!
我們的校友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大家都認為,雖說這個學校比較封閉,當時我們將它戲稱為“三閭大學”,整個淮北當時都比較閉塞,只有一條馬路。就是現在,主要街道才擴展到“三馬路”,一個公園,只有幾只猴子可看。基本上沒什么可玩的,大家沒事就看書學習,基礎打得很牢靠,作風都比較樸實。所以,凡是我們學校畢業的學生,在教書時,都比較受歡迎,講課時不是光講一些時髦言論、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學生,而是靠淵博的學識來贏得學生的認可。這與后來畢業的一些大學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那時的同班同學,多在中小學教書,也都是兢兢業業的,師德都比較好。
這些都與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相關的。我認為,作為一所高等學校,特別是師范院校,就應該樹立“行為世范”的準則,即:要求學生認認真真地學習,踏踏實實地做事。畢業后,如果有機會,轉行做其它的事,有一個好的文化基礎,也會做得好;如果沒有機會,就做一名教師,也會用心教書育人,在崗位上做出成績,這就是個安靜的心態。我覺得這樣對學生自己好,對家庭好,對社會更好。抱著這種心態去生活,也不會出大問題。
如果一所學校培養出來的人都能這樣,我想,這個學校的校風沒得說,在社會上的聲譽也會好,時間一長,畢業生的就業也不會成為難題。
三、學以致用,學以實用
由于我們一進學校,就目的明確,就是要學習專業知識,服務于煤礦企業。所以,我們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平時還注意了解一些與“煤”相關的知識,準備以后講課時用。平時大家在說話時,比較注意邏輯思維,比較重視講話時的神情、儀表。另外,我們不僅學習中學語文教學法,還要學習一些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學習這些,目標明確,就是要學以致用。為了訓練我們的講話能力,我們當時經常組織演講,把自己最近的學習心得,在班上向大家匯報一下。人人都得講,個個不放棄。經過多次這樣的反復訓練,經常有意識的強化,我們班同學基本上口才較好,表達能力較強,能說會道。走上工作崗位后,沒有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的痛苦,教起書來得心應手,比較受學生歡迎。
相比之下,有些院校分來的學生,就不擅長表達,或者口才不行,或者講話邏輯性較差,有東西講不出來。
希望師范教育能繼續發揚這種傳統,打好學生的語言基本功,達到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楚,條理明晰,干凈利落。如果能做到像主持人那樣隨機應變,幽默風趣,富于鼓動性與感染力,那就更好了。
四、多余的話
去年,我畢業20年,我們回到母校相聚。母校原來那種寧靜、安閑的環境肯定是沒有了。留校教書的同學說:“現在別說像那時了,那時,咱們才幾個人?現在一屆招900人!擴招,我教4年,記不住幾個學生名字,連他們自己互相之間都認不全。”
是的,全學校亂糟糟的,全校師生加起來有二萬人,擠在一起,真的與自由市場差不多,從洗浴中心到小賣部以及到處貼的具有商業氣息的轉讓小廣告,令人眼花繚亂。還有到處貼著一些什么“九江聚”、“深圳聚”等,我不明白,問校友,她說,是各地學生組織的老鄉聚會。我心里真不是滋味,這是學校嗎?是的,學校培養各種人才,最終都要走向社會,走向現實生活。但是,我總覺得,就像人最終都會走向死亡一樣,那是要等到臨死時才有死亡氣息的,人還有可愛、聰明、朝氣、有志氣的兒童時期和青少年時代呀,總不致于出生沒多久就進入了老年時代呀。我想,學校,就應該富有純潔的青春氣息,那是理想的生長地,應該是個世外桃園,而不是一個俗氣沖天的勢利場。
同學說,沒辦法,招生太多,老師少,學生多,只有學生們自己管理自己了,他們主要靠這樣聯系,一切都亂了套。
因此,我想,計劃招生雖然有它的諸多弊端,但是也有它的好處。擴大招生,有它的好處,但是,教學資源緊張了,教學質量也受到一定沖擊,大學生就業更成了大問題。因此,我認為,大學,特別是師范大學,還是應該保持“行為世范”的教育,它是集中培育未來教師的地方,而不應是包羅萬象,以似是而非的商業氣息為榮。所以,我還是希望師范教育回到原點,不要迷失方向。
我的思考可能與社會發展潮流不符,但這是我,一個畢業于部委所屬的師范院校,又做過煤炭企業子弟學校的教師,同時,又是一個關心教育的普通人的思考。不當之處,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