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一
特級教師來校示范教學,教室里座無虛席。聽課老師都沉浸在特級教師生動的情境中,陶醉在特級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大家都忘了這是在課堂,仿佛是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可是在我邊上的帶班老師卻心緒不寧、坐立不安。她皺著眉頭不住地埋怨:“你看,薛濤今天真是人來瘋!”薛濤是個大名鼎鼎的搗蛋鬼,喜歡標新立異惡作劇,常常把課堂弄得一團糟,喜歡出些怪招為難老師,常常令老師尷尬不已、束手無策,他卻幸災樂禍。今天課堂上,他熱情高漲,一次次地高舉小手。怕他又惹出什么麻煩,因此本班的任課老師提心吊膽。然而,這個搗蛋鬼卻也有自己的獨創,得到了上課老師的夸獎,愈加興奮。
二
今天,我上公開課。教學設計已爛熟于心,教學媒體也得心應手,令我隱隱不安的是班上的一個小男生宇豪。這是個特殊的孩子,多動無法自控,但從不惹是生非,只是沉浸在自己封閉的世界里。鉛筆橡皮是他最好的玩伴,實在無聊干脆趴在桌上睡一覺,靜靜的會讓人忘了他的存在。就是這么一個孩子在公開課上,我怎能放在聽課老師身邊,怎能讓聽課老師覺察出我對其漠不關心?因此,我把他調至講臺邊,更確切地說是遠離聽課老師。
小家伙,今天也不知觸動了那根神經,居然也“人來瘋”起來。一次次地舉手,在我的無視中,又一次次地站起來,我依然裝作無睹,于是他幾乎把手觸到我的鼻尖,還不停地揮動,著急地喊:“老師!老師!”我實在躲不過,就給了他一次機會。他認真地響亮地吃力地回答完問題,雖然不很精彩,但著實感動了我。我給了他一個微笑另加一個愛撫。于是,孩子的眼睛亮了,頭高揚了,臉燦爛了。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孩子熱情了、活潑了、靈動了。
思考——
做老師的大概都遇到過類似“人來瘋”的情形吧!我們眼中的“后進生”在一定的氛圍中,為什么就一反常態,表現熱情積極,為什么也有難得的精彩和出色?“人來瘋”現象說明了什么?怎樣對待“后進生”的“人來瘋”?這些問題值得我們為師者深思:
首先,我們應該思考“后進生”是怎樣形成的。在我們學校中,為什么總有那么一些孩子成為同學中“默默的一群”,或成為老師眼中的“另類”?是怎樣的“潮水”把孩子淹沒了?或許是我們教師異樣的眼光,習以為常的指責呵斥,或許是我們頭腦中無法擺脫的應試的功利意識,或許是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師道尊嚴”。其實靜靜想來不難發現,有的“后進生”雖然成績不怎樣,但也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但因為題目老是不會,答案總是不對,我們開始不理解孩子的無知,埋怨孩子反復失誤,老師失去了耐心。在一次次不耐煩的舉動中,在一句句生硬的話語中,在一個個不懈的眼神中,孩子感到自己無能,感到自卑。高舉的小手放下了,通紅的小臉蒼白了,閃亮的眸子黯淡了,敞亮的心扉也封閉起來。例二中的宇豪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另外一些“不甘屈服”的孩子,在老師的冷眼冷語中,在長期的“暴風驟雨”中練就了一副寵辱不驚的心態。在不健康的成長環境中變得非常自卑又極度自尊,于是他們通過一些過激的言語、偏執的行為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欺負同學、頂撞老師,當他發現老師想改變他、干涉他、控制他,就愈發抵觸,不愿就范。例一中的薛濤便是。
其次,我們應該反思“后進生”為何“人來瘋”。其實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被發現、被關注、被欣賞。每個孩子心靈深處都有想成為“好孩子”的強烈愿望,只是他們無力擺脫老師的成見,無能撕去身上的灰色標簽,無法改變不利的境遇。例一中的薛濤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今天上課的外校老師不了解他的過去,不會用有色的眼鏡看他,于是竭力展示自己的“好”,因此他幸運地擁有了和同伴一樣的機會和權利,他要證明“我也能行”;例二中的宇豪是個精明的孩子,他明白在這樣的場合,有這么多聽課老師做“保護傘”,即使說錯了同學也不會嘲笑他,老師也不會責備他,他大膽地努力地表現著,爭取著老師的目光和信任。
最后,我們該躬省特別的孩子需要享有怎樣的成長氛圍。
尊重。愛因斯坦說過:“善于尊重是教師修養的情感問題,尊重中蘊涵著理解、信任、平等。表明教育者對自己和教育對象積累了足夠的信心,也浸透了一種于事業、于孩子的誠摯和熱愛。”的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體,是獨立完整、有尊嚴的人。我們應該關注他、信任他、鼓舞他,促其形成積極的心向,努力追求完美,產生強烈的“成為一個好孩子”的主觀意愿。“一顆沙子,一個世界;一朵野花,一個天堂。”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尊重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打開學生心扉的第一把金鑰匙。有句話說得好“不是錘的擊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卵石臻于完美”。因此,教師要有智慧的頭腦、藝術的心靈,尊重學生,讓批評也浸潤甜味,讓責罰也綴滿關愛。
自由。美國創造力研究專家托蘭斯認為,創造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圍中才能進行。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學生行為和思維的限制,給其自由表現的機會;自由就是對學生獨特想法不進行批評與挑剔,使其獲得創意的安全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在自由安全的氛圍中,孩子的心靈才會舒展,思緒才會奔涌,靈性才會迸發。自由的氛圍中,孩子才會對自己充滿信心。而自信是一個人的潛能源源不斷地得以釋放的精神源泉,是孩子積極向上的不可估量的內驅力。紐約的心理學家和兒童、青少年治療專家巴巴拉.伯杰博士說:“自信就是孩子為自己感到驕傲。要想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孩子必須感到自己既能討人喜歡又有足夠的能力。他必須深信自己的價值,能夠應付自己和周圍的問題。”
寬容。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而他們的表達方式可能又不準確,這就難免會“出錯”。為師者應該允許孩子出錯,寬容孩子的錯誤,因為這些“錯”反映了兒童認識的階段性和遞進性,盡管確實有“錯”,但“正確”正是在對這諸多“錯”的辨析、篩選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每一個“錯”都是孩子進步的足跡,阻止了他邁向“錯”的腳步,等于阻斷了邁向成功的道路。教學過程不能僅僅關注孩子成績的優劣、成果的大小,更應關注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學生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寬容孩子吧,使他們在關懷中受到教育,在愉快中健康成長。
至此,“人來瘋”現象警醒著我們以人文的情懷、智慧的陽光朗照每個孩子。讓暫時落后的孩子不落寂,讓這些孩子也常常有“瘋”的機會,讓這些孩子跟同伴一樣不需要苦苦等候“人來了才能瘋”。
(作者單位:江蘇張家港市梁豐小學)
責任編輯 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