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他人和自已的課堂,學會從他人的課堂教學中汲取經驗,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是教師發展的重要途徑。總體來說,課堂教學的基本點是促進學生發展,教學方法和策略要恰當。結合地理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以及課堂教學價值取向,本文試圖從十個方面說明如何觀摩他人和反思自已的課堂教學。
1. 教學起點的把握。把握教學起點就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相關學習內容的的基礎,包括知識、技能和情感傾向等內容。例如:關于知識基礎,就要了解學生知道什么,知道的程度如何,還不知道什么。凡是學生已經知道的內容,教學中就不要多花時間;凡是學生不知道的內容,要根據教學目標(課程標準)做些彌補工作。例如:學習高中階段“正午太陽高度”的知識,教師就要做好“緯度的數理含義”方面的知識鋪墊。
2. 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的對應和達成。教師要對地理課程標準有準確的解讀,如高中課程標準“活動建議”中有“解釋晝夜更替的原因”。這就要求相關內容學習結束后,學生能用自已的語言精煉、清晰、邏輯地解釋成因。甚至,當他們面對不同知識背景的人時,能用不同的語言風格加以解釋。只有在解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才可以設計好課堂教學目標。同時,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也是有效教學的指標之一。不達成或者很少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就是無效的教學,即我們常說的“本節課,您很辛苦,但您做了無用功”;從學生的感受方面來說就是,“對不起,您的課堂我懶得理你。”
3. 教學內容呈現的正確性。教學內容的正確、教學語言的準確、教學板書、繪圖的精當,都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課堂教學中出現有一點點的知識或者說法值得商榷,可以理解,也可以原諒,但若發生明顯的錯誤就不應該了。這對教師的地理學科基本功提出了較高要求。若是教師對某些知識點把握不住,就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案頭工作,準備一些參考資料和工具書,隨時備查。
4. 資源挖掘和媒體選擇的適當性。教學資源無所不在,關鍵是教師是否有一雙慧眼善于發現那些沉默的資源。無論是教師的肢體還是廢舊的紙張,都可以成為教師上課所用的教學資源。“會不會用”是能力問題,用得是否“恰到好處”,就是教學藝術境界了。此外,課堂上的動態性資源,由于它稍縱即逝,教師可否“靈機一動”屬于教育機智的范疇。同時,最重要的是,教師是否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全身心地沉浸于課堂,是動態性資源可利用的基礎。當然十二分精力的投入,不是要教師緊張焦慮,而是要適當放松,有一種“玩”的心態,即讓自已愉悅,又讓學生享受教學過程。教學媒體,有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也有黑板加粉筆,但不存在哪個先進哪個落后的問題,也不存在一定是誰好誰不好的問題,而是要根據具體內容來定。作為教學手段的媒體,主要是作為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而存在,只要是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盲目崇拜信息技術,失之偏頗;有了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和軟件,在不合適的情況下用,也是浪費。
5. 教學結構的完整度。課堂教學是個時間流,幾乎很少有學生可以在課堂全程運用自已的有意注意。課堂是首歌,自然需要張馳有致,有高潮;課堂還是篇文章,需要伏筆,需要墊鋪,需要渲染。好的文章,框架結構自然清晰,課堂也應該如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安排課堂活動的時侯,有意識地用些“板塊”,用些“味精和鹽”(活躍氛圍的詼諧小故事),用些多樣的教學活動(閱讀地圖回答問題、歸納教材文字闡述等)在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之間保持均衡。再如:是否設計了相關的練習,讓學生參與?知識基礎到位狀況怎樣?知識鏈是否有缺損等,也是本視角的應有內容。
6. 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教學過程的流暢性非常重要。若是流暢,學生會感到比較舒適、安全、有趣;同時教師自身也會感覺到專業生活的幸福。流暢的教學過程,在于精心的預先設計。備課階段細致的案頭工作,是課堂教學流暢性的基礎。筆者更希望看到在精心設計基礎上達成的教學過程流暢以及其中閃爍著教育智慧的光芒,而不太期望沒有精心預設的所謂“靈光閃爍”
7. 教師個人魅力展示。包括教學語言、教學板書、板圖,對學生的親和力等內容。讓學生欣賞教師思維的敏捷和深刻,讓學生羨慕板書的邏輯順暢和提綱挈領所帶來的點撥思維之功,讓學生驚嘆板書的優美和形象生動,讓學生感受教師言辭的豐富和凝煉,讓學生都能清楚地聽到教師的聲音,讓學生能注意到教師用非言語傳遞的信息。若是如此,這樣的教師就是親和力強和有魅力的教師。教師需要干凈、利落、自信地表達自已,讓學生愿意模仿你!教師的美麗源自專業自信。
8. 師生互動的融洽。是否給學生留有參與的空間,能否給學生以有效的評價,是師生互動過程中的重要基礎。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自信,教師充滿愛心的,善意的表揚或者是提醒,都會讓學生終身受益。不要輕易讓學生在課堂上犯了錯誤而沒有改正的機會。學生是否愿意參與課堂,關鍵在于教師。而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力量在于持續的鼓勵、善意的批評,這是評價的力量,教育中愛心的力量。
9. 課堂氛圍和學生投入學生的狀況。課堂上,當學生抬頭面帶微笑時,說明他們在關注學習進程,投入了學習;當學生害怕和教師的眼神對視,可能是問題偏難了,也可能是教師未能營造安全的教學氛圍;當學生無精打采時,說明教學內容和呈現形式不夠精彩,此時,教師要想辦法調整。教師要善于帶領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之處于合適的緊張狀態,轉入下一個教學活動或者進入靜默的思考和冥想狀態。從這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是完整的情緒體驗。
10. 生活世界與書本世界的有機溝通。書本世界是那么的“枯燥”,抽象和不生動;生活是五彩的顏色,是具體、生動、活潑的,教師要能對其進行有效溝通。地理學科本身充滿魅力,地理教師要能夠展示出學科魅力,更要有辦法引導學生感受學科之魅力,其基礎是教師“活化”教材,讓教材上的每個文字迸發其本來的豐富性和生動性。
此外,在進入一個陌生的課堂觀摩時還有些細節可以觀察。如看看教室布置,可以直觀感受班級文化;看看進入教室是否受到學生的關注和歡迎,若你能得到一個個微笑和招呼,那么這群學生是樂于交往的;看看學生的學習習慣(傾聽的習慣、記錄的習慣、整理和擺放學習用具的習慣等)。
一堂課僅是個片斷,但一堂課是前面課堂的延續,也是后面課堂的基礎。
責任編輯 蒙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