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是促進人的發展,讓人變得更有知識與修養,變得更加聰慧與精神的,但是我們卻無奈地看到,現行的一些教學卻離此目標甚遠。
有這么一種“甩手掌柜”式的教學,教師布置完學習的任務,一切內容都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不去示范,不講解,也不指導,美其名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這類教師的教學方法非常簡單,除了寫就是背,全部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負重如牛,自己落得清閑自在。致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則不是這類教師關心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老師非常負責,對教學要求非常嚴格,管理十分到位,學習指導非常細致,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跟著教師走就行。筆者曾就小學語文試題中“舒服”造句做過調查,分析300份試卷,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寫了“冬天,躺在被窩里睡覺很舒服。”原來,有的教師防止學生出錯,連造句都讓學生背誦標準答案,以確保考試萬無一失。還有一位剛參加工作的老師,他的語文教學,與高中生備考一樣,整天是圍繞著知識點做題,至于課文的理解與感悟,積累與運用,早被“題海”所淹沒。原來,在這些老師看來,教學的根本任務無非就是備考而已,教學的最大成功就是學生考試的高分,舍此何求?
上面兩種類型的教學,異曲同工。兩種教學都是低效的,真正的語文學習并沒有發生,相反的,卻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倦。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索然無味的,充滿詩情畫意、充滿智慧的語文教學被演義成了高懸在樹上風干的絲瓜,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力。
有人可能會提出,教師這么應付考試,也是無奈之舉。我們也曾在考試方面進行了很大的嘗試,在試題的編寫方面,很少再出現一些機械性的題目,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應該說試題反映出了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了積累運用,體現了感悟,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可是仍有老師想出了一些以不變應萬變之策。比如,為了引導學生廣泛閱讀,積累優美詞句,我們在試題中列出了一些積累題,可是有的老師并不引導學生讀書,而是編集了一些材料讓學生死記硬背。你考查學生描寫春天的詞語,全班學生都能夠默寫出四個相同的答案;你考查學生閱讀名著情況,學生就能把名著的作者、人物、故事梗概全部背誦下來。看來,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左右下,什么好的教育理念都可能走樣。而這些思想,并非教學改革所能改變的。
也許有人會說,語文教學有統一的課標,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僵化的教學管理,教師如此教學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確,面對相同的要求,教師不教哪篇文章沒有自己的自由,但是仔細想一想,我們教師還是有很多的主動權的,面對相同的任務,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總是有自己可以選擇的空間。比如上面提及的識字教學,優秀的教師注意采用隨文識字、字理識字、游戲識字、圖畫識字、查字典識字等多種多樣的方法,并且在識字的時候,教會學生學會識字方法,讓他們養成識字的習慣,養成識字的能力,學生在學習中能感受到識字的樂趣,求知的快樂。比如造句,我們可以讓學生盡情地寫,比一比誰的句子寫得最形象、最生動,錯了字不要緊,改過來就是了。詞語積累題,讓孩子多讀書,自己搜集,自己感悟與歸類,可能歸類時會出錯,但經歷了錯誤往往能更好地領悟詞語的真正含義。可能教師因此會麻煩多一些,付出多一些,但是長時間堅持這種方法教學,孩子知識學得更加扎實,思維更加敏捷,語文素養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了,從而教師教學成績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教育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讓人活得更快樂,心靈更加自由,如果因為不恰當的教育教學方式,把人的想象力丟失了,把人的尊嚴去掉了,把人的創造能力泯滅了,把人的主動精神抑制了,那樣的教育才是可怕的失敗的。記得一位名人曾發此感言:現在有的教師,不要說把學生教聰明,如果不把學生教傻,就謝天謝地了。看看我們身邊的實際教學,這種擔憂并不多余。教學不應把學生訓練成考試的工具,我們應該是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漢語言的優美,打開文化的窗口,滋長學生的精神和心錄。如果學習語言的過程,令我們的孩子感覺枯燥乏味,甚至痛苦不堪,他們如何感受語言,如何為將來的學習深造奠基?
別把孩子們教傻了!讓我們每一位教師多一份警醒。
(作者單位:山東臨沭縣教育局)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