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走進中小學課堂”,開啟了學校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力傳承之門,顯示了國家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盡管它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眾評熱議,其內容、方法和統一性要求等還有待研究探討,但其積極意義已被大家公認,實施價值不容置疑。
那么,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有哪些現代教育價值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群體或者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表演、實踐、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地方語言)。如白蛇傳、粱祝傳說、劉三姐歌謠、濟公故事等。
二是表演藝術。如音樂中的蒙古長調、川江號子、廣東音樂、江南絲竹,舞蹈中的秧歌、高蹺、龍獅舞、鍋莊舞、安塞腰鼓,戲曲中的京劇、越劇、川劇、昆曲、秦腔、黃梅戲、皮影戲、木偶戲,雜技競技中的吳橋雜技、少林功夫、武當武術、陳氏太極等。
三是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如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炎帝、黃帝陵祭祀活動,曲阜祭孔大典,都江偃放水節等。
四是有關自然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如我國傳統醫藥的中醫療法、針灸、刮痧、胡慶余堂中藥文化等。
五是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如宜興紫砂制作工藝、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景泰藍制作工藝、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茅臺酒釀造工藝;美術中的木版年畫、剪紙、刺繡、泥塑、風箏等等。
隨意的列舉,就讓我們看到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琳瑯滿目,博大精深。它是我們的民族瑰寶、活態基因,是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精神的源泉、生命的記憶,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展現。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不比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遜色,它包含了人類的智慧、情感、意志,反映了人類的原始狀態、思維方式、生活習俗,蘊涵著難以言傳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價值,是民族的文化命脈,更是我們進行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教育價值
繼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樹立民族精神,展現民族胸懷,構建和諧社會,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著獨到的作用;對新時期的青少年教育,也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首先,透過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讓學生理解文化遺產的深厚內涵,了解中華文明的淵源流長,認識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認同感、親近感,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懷。
煌煌中華,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認的文明鼻祖。炎、黃帝陵祭奠活動展現的“以火德王的火文化”“耒耜之利的農耕文化”“遍嘗百草的中醫藥文化”“物物交換的市場交易文化”;透視出華夏子孫的同根同源,擁有共同的史前文化。原本迎寒祭月的中秋節,自唐代以來發展成為祭月、賞月、玩月的喜慶團圓節日,把中國人幾千年來對生活節拍與大自然的月圓月缺緊密協調起來,構成了完美和諧的節日文化。“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大文豪蘇軾的妙筆,更令節日搖曳生姿,道出了人類生存情感與大自然復始輪回的巧妙關聯。為紀念屈原大夫的“端午節”,顯示了忠、義、仁、信的民族氣節和傳統價值觀念,體現了華夏子孫憂國憂民的愛國情結。龍舞、賽龍舟,不僅展現中華龍的圖騰崇拜,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奮進精神。
聞訊韓國將“端午節”作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們的青少年無不義憤填膺,愛國之情如烈焰噴發,紛紛查找資料、舉辦活動,來證實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專利”,要把端午節留在中國。看到一些外國人紛紛穿旗袍、唱京戲、學武術、打太極,更在我們的心中升騰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華夏祖先的勤勞和智慧,能激發學生為祖國為人民努力學習、積極進取的熱情,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積極傳承中華美德。
五光十色、浩如煙海的中華傳統手工藝制品,經過了歲月的洗滌,依然美侖美奐,熠熠生輝。精美的中華瓷器被西方用“CHINA”稱謂,讓世界嘆為觀止,擊節稱妙。它們彰顯著我們祖先的勤勞與智慧,讓華夏兒女在為先輩們的聰明才智倍感自豪和榮耀的同時,感悟出勞動的價值,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的價值觀、榮辱觀。“都江堰放水節”祭祀活動,不僅展現了二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建造的造福岷江子民、天府兒女的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顯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聰明智慧,更體現了華夏兒女“吃水不忘掘井人”的強烈感恩心態。
從中華老字號胡慶余堂治病救危,“真不二價”,誠實守信,童叟無欺的高尚為人、為商之道,到劉三姐歌謠、濟公傳說給我們展現的伸張正義、抑惡揚善、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人文情懷等,無不為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樹立新時期的榮辱觀、人生觀、價值觀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賦予了傳統文化的詮釋。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增強審美意識,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水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的文化之美是五彩斑斕的,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舞蹈、戲劇,都滲透著中華民族對美的向往、追求、渴望和熱愛,體現出獨特的美的意趣和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震撼,對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審美教育意義。比如京劇的莊韻,秦腔的悲愴,黃梅戲的甜美,越劇的婉約,川劇的變臉,腰鼓的奔放;江南絲竹的柔美、溫潤,蒙古長調的粗獷、豪放;景泰藍的濃墨重彩,景德瓷的淡雅多姿……
聆聽蒙古長調,令人想象到一種境界:藍天白云,草色青青,孤煙大漠中奔馳的駿馬,蒙古包里散發著的馬奶酒香……音樂的魅力像一張無形的心靈大網,與草原上的風景對話,產生一種極美的藝術感染情境——無與倫比的審美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聆聽蒙古長調,我們能感受天籟與心籟的交融!
品味江南絲竹,讓你走進小橋流水、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矮檐深巷,烏瓦粉墻,深院小雨,土潤苔青。灰色的石橋在風雨中屹立,斑駁的石塊上隱約可見橋的名字;楊柳依依,在水風的撫慰下輕輕搖曳,濕濕的雨意,把美好的景物朦朧淡化;我們的心靈在世俗紛爭中蕩去塵埃,擁有一片舒緩與寧靜,皈依在一幅水墨丹青之中。
第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創新的源泉,為青少年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動力之源”。創新需要積極探索,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積累。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古文明的結晶,又是乳汁和奶娘,對現代文明具有滋養作用;華夏豐厚的文化積淀為我們的文化創新乃至物質創造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現代生活離不開電影、電視,而它們的鼻祖便是皮影;現代中成藥更是傳統中醫與現代西醫的巧妙結合。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文化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影響,不難看出深厚的文化積淀對于創新實踐的積極意義。當前,面對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們必須傳承利用好我們的傳統文化,打文化牌,走文化創新之路。如將傳統中醫藥推出國門,走向世界,必須走中西合璧之路。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青少年的現代教育價值是十分巨大的。充分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文化涵義,切實加強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讓中華文化的甘美乳汁浸潤孩子們的心田,除卻青少年的心靈空洞與浮躁,使荒蕪的心原長出新綠,滋生出文化的幼苗,結出文明的果實。
(作者單位:安徽鳳陽高等師范學校)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