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音樂教學中,那種人為的固定不變的模式,呆板陳舊的方法,單調枯躁的內容,注定要使學生久而生厭,繼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中學階段,學生生理、心理日漸成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對一些音樂理論性問題也開始關注。隨著網絡技術和音響媒體的普及,學生接觸的音樂越來越廣,看到的藝術形式越來越新穎,因而學校音樂教育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具體到教學領域,要打破原有的傳統型單一化的教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勇于創新,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適時牽引,使學生能夠自始至終融入到音樂意境中去。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授課的前五分鐘,是學生興致高昂、注意力最佳時段,音樂教師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精心設計好“開場白”,為上好整節課奠定基礎。
故事導入。中學生對敘述性內容的藝術作品較為關注,對劇中人物情感變化也甚感興趣。課前精選一段與課題相關的故事題材作為開場,能使學生對藝術作品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作為順利欣賞作品的過渡。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因為樂曲內容取材于古老的傳說,敘事性很強,所以一開場我就為同學們講述了古老美麗的民間傳說故事:梁祝相識——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里相送——抗婚——樓臺相會——化蝶。欣賞完整個樂曲后,有的同學為梁祝美好純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淚下,有的為當時兩位年輕的作曲家能創作出如此動人的民族交響音樂而驕傲。
激將導入。目前有不少學生不愿學中國民歌,說這是“老古董”。針對這種情況,我準備好三張寫著“中國民歌”四個字的字條,第一條是請一位書法家寫的,另一條是一般水平,第三條是寫得差的。導課時,我問學生,哪條字寫得最好,哪條字最差。學生一下子就正確地分辨出來,并且表現得非常自信和興奮。于是我把話題引到音樂上來:“同學們,剛才的辨別非常準確,因為我們念了八年的書了,字寫得怎樣才算好,大家基本上知道。但音樂就不同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過去沒有學好這一科,我們的音樂知識并不多,對什么叫民歌,民歌是怎樣產生的,民歌的分類,民歌的藝術價值、音調、節奏、速度、力度、演唱風格等都知道得很少,所以無法分辨哪些好,哪些不好,以為民歌是‘老古董’,不愿學,要學流行歌曲。這就像一個剛會爬的嬰兒,常常會把很好的蘋果丟掉,卻把不能吃的乒乓球放進嘴里,這是他們對食物的無知。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民歌,請大家再不要把蘋果扔掉了。”
幽默的比喻,引出了學生不服輸的心理,于是他們認真地聽課,民歌終于征服了學生。
用卡拉 OK形式導入。卡拉 OK這種演唱形式,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尤其是教師或學生的范唱,更是同學們所關注的。通過范唱,能使學生對音樂獲得整體感性認識,并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進一步教學。如有位教師在教唱歌曲《東方之珠》時,請一位同學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個家》,因此歌屬流行歌曲,多數同學較為熟悉,并十分喜愛。臺上同學的演唱牽動了臺下同學的心,有的跟著旋律輕唱,有的揮起雙臂互動,整個課堂非常熱鬧。接下來教師說:“剛才我們演唱的這首歌曲訴說了流浪在外的孩子期盼擁有一個溫暖家的心情,今天我們同樣學習一首流行歌曲,它表達了炎黃子孫對香港的深沉眷戀和親切關愛。”運用卡拉OK形式演唱與主題密切相連的歌曲,顯得自然貼切,不乏為一種很好的開場形式。
“應需”導入。所謂“應需”導入法,是我自創的一個名詞,意為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導入。在音樂欣賞課中,應該從學生最先想知道的人文常識導入,讓學生先動情,而后再講音樂知識,這樣更符合初二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特點。教師在上課前,應首先深入到學生中了解他們對本節音樂課內容了解的程度以及想要知道的有關知識等,然后將學生的需要導入到課中。如在教管弦樂曲《瑤族舞曲》前,教師了解到學生們最想知道的是瑤族人的服飾、有什么美食,及這個民族的民歌是什么味兒,想看看真正的瑤族舞蹈,想知道他們每年都過什么節日,而并非想先知道《瑤族舞曲》描繪的是什么音樂形象,音樂表現出怎樣的情緒,每段音樂的主奏樂器是什么等。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改變以往先分析曲目再教學的過程,而是從學生最想了解的瑤族風情導入,由“教”為中心轉向“學”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一直保持對音樂濃厚的興趣。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沙溪鎮教科文衛辦公室)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