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中旬以來,滬深股市出現了大幅下跌。以滬市綜合指數為例,到2月1日的時候已經比1月中旬時的高點回落了24%以上。這個跌幅,是同期海內外主要股市中最大的。
人們習慣把股市的這輪下跌與美國的次貸危機聯系起來,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事實上,正是次貸危機所引起的海外股市的大幅下跌,直接觸發了境內股市的回落。但是,次貸危機畢竟只是外因。如果境內市場本身很健康,那么顯然不至于會出現如此大的調整。那么調整的內因是什么呢?
無疑,今年以來人們對實行從緊貨幣政策以后的中國經濟格局,普遍感到有所擔憂。對于信貸壓縮之后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更是廣泛持謹慎態度。這種思維意識的存在,是導致股市出現大規模調整的內在因素。到了1月下旬,歷史罕見的冰雪災害長時間地襲擊了我國南部地區,造成了巨大損失。這就更加劇了人們對當月CPI指數上漲、GDP增幅下降的擔憂,也因此預期央行會采取更嚴厲的調控政策。股指在2月1日的暴跌,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背景還在于此。顯然,如果這樣的格局不能有效地得到改變的話,對于股市的運行而言無疑會產生極大的壓力。 不過,從近期的情況來看,這一格局似乎正在出現微妙的變化。如果說在這之前人們在權威媒體上更多是聽到要大力加強宏觀調控,堅決抑制投資反彈之類話語的話,那么現在則出現了要結合實際,科學地把握宏觀調控的力度與節奏這樣的觀點。理論界甚至還有人開始探討以擴張的財政政策來搭配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怎樣在堅持宏觀調控大方向的同時,避免“超調”,加強靈活的微調等,已經成為各界共同關心的事情。在這里,有必要重點提一下的是今年的冰雪災害。很明顯,災害的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即期的CPI,有分析預測這將導致1月份的CPI突破7%,再創近期新高。人們由此擔心央行會采取進一步的緊縮政策以作應對,應該說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但問題在于,緊縮政策本身并不會以熨平市場的每一次波動為最終目標,而且從它的提出到見效應該是有一個時間間隔。考慮到冰雪災害具有臨時性的特征,是否有必要因為這樣的偶發性因素而實施嚴厲的調控呢?因此,簡單地認為冰雪災害會導致調控進一步加緊,是存在認識誤區的。進一步說,災害之后就必然有一個重建的問題出現,這種重建即包括對因災而損毀的各種措施進行修復,還包括為避免再遭受同類災害而進行的新的建設。
這次冰雪災害之所以會導致巨大的損失,還與它的發生正逢春運有關。由此不由得會使人們反思現行的城鄉兩元化格局,而這無疑會對加快城市化進程產生推動作用。顯然,綜合以上這些因素,人們不難發現,冰雪災害過后,實際上是創造出了新的需求,并且引領了新的投資。這些,客觀上會對經濟起到擴張的作用,并推動其發展。回顧一下我國1998年洪災以后的經濟形勢變化,對災后重建問題,大家顯然會有更深的認識。而現在,災后重建工作已經被提了出來,對此是需要認真分析研究的。
當然,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加強“雙防”更是目標所在,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相關政策的執行是僵化的、不考慮實際的、缺乏彈性的。如果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宏觀調控的節奏與力度就一直是很大的話,那么現在似乎也到了一個靜觀其產生效果的時候了。而且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通過適度的微調,盡可能長地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又顯得十分必要。而所有這些,客觀上的確構成了當前經濟格局的細微變化。
可見,這些細微變化是值得重視的。這并不是出于對政策可能大規模調整的預期,而是作為投資者,需要及時把握由于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市場機會。試想一下,當原本認為會是異常從緊的調控政策出現了某些調整(也許這只是微調),那么在此影響下股市又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映呢?顯然,它更容易會向好而不是被看淡。從這個角度出發,當前的股市運行,應該會對前期的大幅下跌作出必要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