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有管理層的呵護,但在投資心態極其脆弱的當下,部分上市公司一意孤行再融資的同時,卻以一種 “釣魚式分紅”的方式來進行利潤分配,此舉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會專業人士的懷疑與批評。
在管理層出臺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及降低印花稅率之后,市場寄希望于管理層能夠將這種 “糾偏式”的救市工作深入地開展下去。投資者更是希望管理層能夠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以杜絕上市公司惡性再融資行為。為此,有投資者及市場人士建議,應對上市公司再融資行為從回報股東的角度提出規定。
不過,日前中國證監會有關人士對市場上關于再融資問題一些判斷的“澄清”,無疑給投資者潑了一盆冷水。這位“有關人士”不僅再次強調了“市場約束機制”的作用,而且在談到投資者提出的 “應對上市公司再融資行為從回報股東的角度提出規定”的問題時稱,目前對于再融資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已經有相關規定,并且政策也鼓勵積極向股東分紅。但如果對具體分紅行為做出規定,考慮到企業類型、所處行業、成長周期的種種不同,已經超出現有的制度對監管機構的授權。監管部門可以考慮推出一些政策,鼓勵公司在事先告知或者溝通明確的前提下,雖然不進行分紅,但通過自我積累充實資本。
從今年以來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情況看,市場約束機制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這種市場約束機制,其實就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一種機制,是投資者一種無奈的選擇。這種用腳投票的結果,是股票價格的下跌,是投資者損失的增加。作為管理者來說,不應該過分倚重于這種讓投資者“自殘”的市場約束機制,而應該為投資者建立一個能夠用手投票的市場機制。
至于對上市公司再融資行為從回報股東的角度提出規定,筆者以為這是對現行再融資制度的必要完善。雖然現行的再融資對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提出了規定,但這一規定不僅與上市公司給予投資者的回報無關,而且“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6%”的規定甚至低于目前的CPI水平,標準明顯偏低。
從回報股東的角度來看,雖然證監會2004年12月出臺的《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倡導上市公司要實行積極的利潤分配政策,明確規定:上市公司最近3年未進行現金利潤分配的,不得向社會公眾增發新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或向原有股東配售股份。但由于該規定沒有對上市公司利潤分配的比例作出規定,以至許多上市公司的利潤分配演變為一種 “釣魚式分紅”。上市公司雖然年年分紅,但分紅的金額卻很少,其分紅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滿足管理層關于分紅的要求,以釣取來年再融資這條大魚。
這種“釣魚式分紅”,顯然不是管理層所倡導的積極利潤分配政策的精神所在,而是對積極利潤分配政策的一種玷污。這種“釣魚式分紅”,給予投資者的甚少,甚至遠不如銀行存款利率高。從本質上講,它就是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的一種表現。
要改變與預防這種 “釣魚式分紅”,鼓勵上市公司實行積極的利潤分配政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上市公司給予投資者的回報與上市公司的融資金額結合起來,規定上市公司的融資額不得超過給予投資者回報額的兩倍或者3倍。此舉既避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圈錢嫌疑,而且也可以增強上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意識,真正做到融資與回報并重。雖然證監會不適合對上市公司具體的分紅行為做出規定,但規定上市公司再融資必須達到一定的分紅標準,卻是證監會職責范圍之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