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80后獨生子女們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他們除了要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外,還不得不面對4位老人的養老問題,上有四老,下有一小,現實的困難,給他們出了很大的難題,他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呢?

2000年開始,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也逐漸進入婚育年齡。
張宏敏今年29歲,原籍湖北,大學畢業后,考入廣州市海珠區某政府機關。2005年,張宏敏結束了3年的愛情長跑,與比自己小四歲的東北女孩王英組建了家庭。
兩個人都是獨生子女,也都是各自父母一生最大的盼望。婚后,兩家老人傾其所有積蓄,幫扶這對新人買房安家。2005年2月,張家夫妻在天河區美林海岸花園選擇了一套91平米的小三房,房款總額45萬元,首付13萬元,貸款32萬,分20年還清,每月還款2168元。目前,房子已增值為101萬元。
2007年,夫妻二人在金豬年之際,生了一個豬寶寶。王英的父母此時已退休在家,為了照顧女兒和外孫女,他們退掉東北老家的公房來廣州定居生活。
一家五口、三代同堂的日子過得甜蜜蜜。經濟上,公務員的張宏敏每月5500元的穩定收入,王英的父母都是退休工人,每人每月也有900多塊的退休金。現如今,王英休完產假回到公司上班,作為一名普通文員,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四險一金全部齊備。如此一來,五口之家,每月一萬元的入賬,再加上一家人省吃儉用,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然而,今年以來,這個和美的小家庭卻出現了一些波折。
張宏敏的父母一直生活在湖北武穴的一個偏僻小鎮上,利用臨街的老屋開了一家雜貨店,這么多年來,兩位老人靠著雜貨店的微薄收入供養張宏敏上了大學,并且資助了10萬元的房貸首付,甚至在張宏敏工作后還不舍得吃穿,把自己一分一厘打省下來的收入,留著補貼兒子的家用。每每想起這些,張宏敏夫妻都倍受感動。
但是,從去年底開始,由于舊城鎮改造,張宏敏父母的老房子被圈在拆遷紅線之內。今年春節前,老屋被拆遷了,賴以為生的雜貨店開不下去了,如果回遷,那么雜貨店的收入根本無法支付昂貴的房租,兩位老人于是只好選擇拿拆遷補助。就這樣,失去了生活來源,也沒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的兩位老人拿著21萬元的拆遷補助和積蓄投奔他們唯一的獨生兒子張宏敏了。
就這樣,91平米的小房子里,陡然之間住下了7口人,張宏敏的書房變成了上下床,家里立刻顯得無比狹小。80后獨生子女們,不僅要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還要面對四位老人的養老問題。但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了,讓張宏敏夫婦很不適應。
自此,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小兩口鬧了不少矛盾,“誰的父母住廣州”總是引起幾天的冷戰。但是,他們誰也不忍心讓自己的父母回家鄉孤單的度過晚年,因此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
婚后幾年來,張宏敏夫妻也積攢了近10萬元的收入,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張宏敏的基金收益翻番,并且在今年開始的調整中全身而退,目前他們手中的積蓄有27萬元。再加上張宏敏父母的21萬元,共計48萬元的現金資產。
“盡快換房!”張宏敏和王英達成了如此的共識。然而,換房大不易,48萬元的積蓄根本無法在廣州安個大點的家,一家7口人的生活,每月的日常支出為5800元左右,再加上每月的還貸資金,每月不過1800元的剩余。更何況現住的房子還有23萬多的貸款沒有還清。
張宏敏夫妻開始對未來感到迷茫。老人家難免生病,醫療費、保健費都是不小的負擔,王英的父母還好,雖然退休金不高,但畢竟有一定的醫療保險,但張宏敏的爹媽既沒有退休金也沒有醫保。再加上如今的小金豬,以后也是要“吃”錢的,教育經費需要從現在準備。張宏敏猶豫著想去炒股,但眼看著今年股市如此的波動,他還是決定不冒這個險。
理財目標:
1.為四位老人做一個齊備的養老規劃,以徹底免除這個家庭的最大后顧之憂。
2.七口人住在一起,當務之急是解決住房問題。張宏敏夫妻的選擇是,要么賣掉現有住房,在郊區換一套120平米以上的四房單位,要么在市區添置一套小平米的住房給張家父母住。請理財師結合廣州樓市未來的走向,想在保證生活品質的情況下,在5年之內(孩子上小學之前)實現這個目標,請問,該如何籌劃?
3.在全民理財的年代里,張宏敏希望在完成上述理財要求的同時,希望手中至少有10萬元的資金做投資組合,在不考慮股票的情形下,獲得每年10%以上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