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回暖的新基金發行市場眼下又隨著市場的波動而下滑,5月22日發布公告宣布成立的兩只新基金的募集金額要遠遠低于今年以來的平均水平。統計顯示,現在是基金銷售強度最大的一個時期,有近20個基金正通過銀行、證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的直銷渠道發行。但統計也同樣顯示,現在又是基金銷售最困難的一個時期,有的基金上柜以后1天的銷量還不到千把萬元,到整個募集期結束,也不過發行了2億多元,與半年前幾百億元的基金額度一日售罄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據有關人士介紹,現在基金銷售的難度,絲毫不亞于股改前兩年。為了擴大銷售,基金公司向銷售渠道讓利、給客戶打折這樣的狀況,已經到處可見。
還是在半年多前,基金就仍然是非常受人追捧的,即便是設計并不完善、投資者也很不熟悉的投資海外市場的QDII基金,也一樣被“搶購”,以致要按比例配售。那么,為什么轉眼之間,情況就發生了如此之大的變化呢?我們認為,基金在市場上賣不動,這只是一個表象,在這背后有著深刻的原因,需要認真分析。
首先,這是股市行情不振的結果。歷史上,基金有過兩次認購高潮,第一次是在新的封閉式以及開放式基金剛推出的時候,當時投資者對于基金的了解非常少,普遍是把基金看作是和股票一樣的東西,將買新發行的基金視為買原始股,以為買到就能夠賺錢。當時,封閉式基金確實是和股票一樣,通過上網搖號來發行,而開放式基金在發行時居然引來上萬人排隊。顯然,這是在市場極不成熟的反映,而其持續時間也不長。
第二次是在2006—2007年間出現的,當時火爆的股市吸引了眾多投資者,而基金普遍較為良好的業績以及其代客理財的功能,得到了投資者的廣泛認同,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金的關注,“基民”隊伍迅速擴大,乃至出現了基金公司為了控制發行規模,不得不采取比例配售方法這樣的事情。而現在,沒有人再會把基金當作為新股來買了,基金熱銷的基礎就是股市行情好,基金投資能夠產生好的收益。但今年以來,基金幾乎全面虧損,無從讓投資者通過購買基金來規避風險,獲得財產性收入。這種局面的出現以及持續的存在,是使得基金無法再得到投資者青睞的根本原因。無疑,在股市沒有出現系統性機會的背景下,不能指望大量的民間資金會流向基金,基金銷售出現困難將是普遍的現象。
其次,一段時期來基金的一些舉措,也對其形象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客觀上挫傷了投資者購買基金的信心。一直有媒體提示,去年年底狂炒大盤藍籌股就是基金之所為,6000點正是它們買出來的。同樣的,今年也是基金在不斷做空其所持有的大盤藍籌股,一些數據也提示,3000點就是基金賣出來的。當然了,投資者把錢交給了基金,就應當接受基金的買賣行為,因此還是要相信它的操作目的是為了維護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不過,當人們看到基金的某些投資舉措并沒有顯現出令人欽佩的專業水準時,委托基金理財的動力肯定是要削弱的。而最近,人們還看到,有的基金一面在發表對后市并不樂觀的觀點,但同時又在大力銷售其產品。這種矛盾的行為,即便人們不從道德層面予以評判,但是很明顯會降低大家對它的信任度。如此一來,基金當然也就賣不動了。
最后,還有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從去年10月份起,新的投資境內股票的基金一度停止發行,而5個月后又開始大量發行。結果在銷售渠道上造成了前松后緊的狀況。由于大量基金擠在這段時間發行,相關網點難以配合進行全面的營銷,更無法進行細致的宣傳推廣,結果必然影響到效果。實踐證明,一擁而上的基金銷售,并不是理想的模式,雖然這只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細節對于成敗還是會發揮很大作用的。
時下基金賣不動,股市行情不佳是根本,基金公司的某些不當行為也是重要因素,而在銷售的安排上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都需要統籌考慮,認真加以解決。順便提一下,在基金已經成為市場上最重要的投資力量的時候,基金銷售的不暢,實際上是意味著基金實力的弱化、基金潛在入市資金的減少。在這種局面沒有有效改變之前,很難想象股市會出現很大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