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需求旺盛以及供應持續偏緊影響,國際煤價和油價近來屢創新高。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和應用成本較低的清潔可再生資源——風電,成為國內新能源企業投資的熱門領域。
4月23日,財政部發布了《財政部關于調整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及其關鍵零部件、原材料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宣布從2008年1月1日起,國內企業為開發、制造大功率風發電機組而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原材料,所繳納的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征后退,作為國家投資處理,轉為國家資本金。這對急需國家政策扶持的風力發電行業來說,無疑是個利好消息。有關人士認為,新政策意味著政府在鼓勵風電發展方面再度給予實惠,對風電企業新產品的研制生產以及自主創新將產生重大影響。
風電設備要在野外運行20年,目前重要零部件依賴進口
4月10日,龍源電力集團在福建省東山縣陳城鎮舉行省級重點項目風電二期擴建儀式。據悉,該集團是在完成了烏礁灣投資3.9億元人民幣的第一期、第二期風電場建設的基礎上,這次又計劃投資4.74億元,安裝功率1500千瓦的風機33臺,建設風電二期擴建工程。
龍源電力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風力發電的潛力很大,我們對高功率的發電機也有很大需求,但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商目前還不能完全滿足我們的需要。國外廠商普遍能夠提供性能較為穩定的兆瓦級的整機設備,烏礁灣前期投產發電的機組主要是丹麥生產的。”
據了解,雖然目前600千瓦、750千瓦風機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90%左右,工藝也比較成熟,價格能比國外同類產品低約20%。但在主流的兆瓦級大功率機組上,國內只有金風科技、東方汽輪機、華銳風電等有限的幾家廠商能提供,而主要零部件仍需依賴進口,整機成本不占優勢。
高性能風機的國產化速度跟不上風電場的建設速度,就是被一些重要零部件“卡住了脖子”,產能提不上去。業內人士表示,由于風電機組要在野外惡劣環境中運行20年,對零部件的質量要求比較高。而關鍵零部件比如軸承、電控系統等主要部件國產技術還不成熟,在整機成本中占的比例又較高。
福建省能源研究會相關人士表示,近期受國際市場供求關系影響,關鍵零部件的價格上漲直接影響了國產機組的制造成本。風機價格居高不下,風電建設投資過大,造成風能發電成本高,進而影響了投資者的積極性。
記者從福建省電力勘測設計院獲悉,目前盡管有不少企業已經開始進行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部也將重點支持1.5兆瓦風機的產業化,但仍需時間。并且出于對中國市場控制的考慮,國外公司也只愿合資生產,不愿轉讓核心技術,我國風電機組行業“有產權無核心技術”的局面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4月23日財政部下發的《通知》明確,以稅收方面的鼓勵政策來推進風力發電設備制造、研發的國產化。自2008年5月1日起,對新批準的內、外資投資項目進口單機額定功率不大于2.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一律停止執行進口免稅政策。
業內人士表示,對國內尚不能生產的核心零部件實行進口免稅,同時取消2.5兆瓦以下的進口風電機組的免稅政策,就是鼓勵核心技術逐步國產化,使外國公司將整機制造技術向國內轉移,達到更好地消化、吸收、創新的目的。該《通知》的出臺,是國家對大功率風電機組產業化和國產化的支持,特別是對兆瓦級變速恒頻風電機組生產的支持,對相關的風電設備廠及發電廠都是重大利好。
大功率風電機組全部實現國產化,行業設備成本可降低30%
“去年我們承接的風力發電機項目進展良好,現在我們打算擴大戰果。”已在風電行業奮戰多年的福建省南平市南電水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金勇,得知財政部下發的《通知》后高興地說。
2001年,作為水力發電機組老牌企業,南電公司瞄準福建沿海風力資源豐富,國家大力發展風力發電的契機,發揮自己在發電機生產方面的優勢,承擔了南日島風力發電項目。
王金勇告訴記者,當時整個項目做下來,他們發現了我國風電事業的“短板”——核心設備主要靠進口,價格昂貴。于是,他們攜手清華大學共同研發高壓雙饋風力發電機組項目。“項目已經研發成功,預計將形成年產1.5兆瓦風電設備300臺的能力。這將大大改變我國風電機組主要靠進口,且輸出電壓都為690伏低壓的現狀。”
王金勇自豪地表示,該項目開發的風電機組輸出電壓為1500伏高壓,設備價格將比國外同檔機組便宜50%左右。“我們終于能讓高功率風電機組寫上‘中國制造’4個字了。現在《通知》又取消了單機額定功率2.5兆瓦以下進口風電機組的免稅政策,這將大大提升我們產品的性價比和競爭力。”
福建風電技術發展咨詢中心的羅利群總工程師告訴記者,目前影響風力發電成本的因素有風力發電機組成本、機組進口稅、風力資源、運行可靠性、電網吸納性、稅金等,其中作為風力發電的核心設備,風電機組的投資約占風電場總投資的60%~80%。在風電機組中,目前需進口的齒輪箱(含軸承)、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占比較高,兩者合計約占風電機組成本的40%左右。也就是說風電機組制造成本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成本,這些核心部件約占風電場的建設總成本的25%左右。
羅利群說,現在國家對核心部件3%-5%的進口關稅、17%的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征后退,把原先國家提取的稅收留給企業作為研發和運營資金,對于國內企業的技改和創新將發揮一定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國產機組的性價比。
“財稅支持風機國產化和培育自主品牌,是中國風電產業健康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羅利群說。他認為,這與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思路是一致的。據介紹,2005年7月國家出臺《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2006年6月、11月國務院相繼發布《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和《促進風電產業發展實施意見》,2007年9月,國家又出臺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通過大規模的風電開發促進風電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實現風電設備制造自主化。2008年,國家又發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大力支持風電發展。
羅利群說,這些政策的出臺,讓電業部門和投資者都感受到了國家對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和關鍵零部件配套生產企業的扶持,國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他介紹,福建省最大的風電設備生產項目——連城正鑫機械有限公司二期項目今年總投資額達到2.5億元,并即將建成投產,預計年產值可達5億元左右。
業內專家測算,只要60%的兆瓦級大功率風電機組實現國產化,我國風電機組行業就可降低15%的成本,如全部實現風電機組國產化,風電機組行業預計可降低成本30%。
進口環節稅先征后退,鼓勵風電企業乘風而上
國家優惠政策不僅大大調動了風電機組制造企業研發高水平風電機組的積極性,也給風力發電企業以極大的信心。
福建省大唐六鰲風電場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六鰲風電場三期完全采用了13臺單機容量2.0兆瓦級、變槳距、變速恒頻的國產風機,這是該風電場與湖南湘電公司共同研發投產的。他表示,這也是六鰲風電場三期工程中首次使用國產風機設備。電廠的一期工程采用了36臺西班牙風機,二期工程則采用了印度的風機。“因為有政策的支持,我們測算了一下,用國產設備我們至少降低了10%的成本。”他說。
這位負責人介紹,4月初,公司的財務人員在漳浦縣稅務部門辦理了六鰲風電場3月的增值稅納稅申報。申報表明,今年第一季度六鰲風電場實現電力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稅務部門按風電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減半征收了230多萬元增值稅。他說,自2006年底一期工程竣工投產以來,六鰲風電場已累計享受了510多萬元的增值稅優惠和近30萬元的城建稅及教育附加優惠。這些政策的實施,切實降低了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企業的增值稅稅負和企業所得稅稅負。
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介紹,福建省風能資源豐富,總儲量占全國陸地風能儲量的1/6,具有建立大型風電場的特殊條件,國家應扶持風電技術開發、裝備制造企業在福建設立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積極鼓勵個人投資風電。據了解,實際上福建省已落實了一系列風電優惠政策。比如,電網全額收購風電并網項目的上網電量,電價由政府核定,風電不參與市場競爭,省級設立風電前期工作經費和風電技術、裝備發展專項資金等。
資料顯示,自2000年起,福建省已先后在平潭、東山、莆田、漳州等地建成商業化風力發電場。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投產風電項目7個,累計安裝風電機組176臺,裝機總量達到23.375萬千瓦,累計發電3.04億千瓦時。目前,全省在建風電場裝機總量有22萬千瓦,還有27個項目正開展前期工作。到2010年,福建全省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60萬千瓦。
福建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蔣昌盛表示,風能是清潔、可再生的能源,風力可替代部分燃煤發電,不僅節省大量煤炭,還能減少“三廢”排放。通過幾年的自主研發,我國風電機組生產已具備相當的實力,通過核心部件逐步的國產化,產品的性價比正不斷提高。而《通知》的出臺,表明國家在大力推進風電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只是追求裝機數量的增長,而是把能夠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風電設備作為衡量風力發電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