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我在物理教學工作中采取“五練”教學方式,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素質。具體操作如下。
一、培養自學能力,提高會學本能
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激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達到從學會到會學的良性轉變。
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在閱讀思考、聯想質疑、討論交流、實驗觀察、解決問題等方面,放手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并在備課安排、個別指導、啟發點撥、知識拓展等方面,采取多種形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1 為學生自學創造條件。
教學中要盡量做到少灌輸、多誘導。例如在上《歐姆定律》這課時,教師只通過演示實驗講清電流跟電壓的關系,至于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以及歸納歐姆定律,則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加以小結。
布置作業盡量少而精,選擇典型習題指導學生深入探討,在分析習題過程中探索其規律,使自己在解題的實踐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2 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自學物理教材,我還特別向學生提出預習時應注意的幾個方面,課文講了什么物理現象?說明什么問題?有哪些物理概念和規律?這些概念和規律的意思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產實際中有哪些實例可以說明物理現象和規律等,調動學生的自學積極性,有的放矢地針對教學中的問題加以解決。
3 系統整理物理知識,提高學生會學能力。
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歸類,將零散的知識內容分塊、分類理順,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我在課前還擬定了一些預習提綱,用小黑板寫好,供他們預習時參考。
上完一個單元后,還要引導學生再進行一次閱讀復習,通過縱橫對比,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并進一步拓展外延,明確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條件和適用范圍,使學生理解知識,提高會學本領。
二、培養創新精神,發展求異思維。
物理不同于其他學科,物理學中涉及的現象、概念及規律等,僅憑教師指導,難以達到良好效果,要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加以解決。
1 初中物理教材設置了大量的“讀讀議議”、“讀讀想想”、“實驗與思考”,教學時我們注意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同時抓住教材中設置的大量插圖和實驗讓學生觀察,準備儀器讓學生探究后實驗,達到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和諧一致。還要花一定時間對某問題專題討論研究,讓學生自行思辨。
2 嘗試課堂外的自主探索,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引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鼓勵學生閱讀與物理內容有關的書和雜志,勤做讀書筆記,進行讀書活動交流,(2)結合學校開放性學生實驗課程研究,組織學生進行開放性學生實驗的設計和操作,(3)引導學生自主選擇研究小課題,學會多渠道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課題研究,(4)組織課外物理興趣小組,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探究的興趣。
三、培養口語才能,提升交流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語,而口頭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我們教師不容忽視的任務。
1 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復述。復述是學生利用自己的語言和課文中學過的知識,將課文的內容有條理、有重點地表述出來,這也是進行口語訓練的一種重要方法和途徑。
2 充分利用初中物理教材課后的“想想議議”、“實驗與思考”,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如如何測一張紙的厚度?讓學生來敘述這個問題。
3 把握好物理中的“實驗探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并對活動中的某個問題進行研究,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最終要求每個學生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敘述講解、總結論證,這樣既學習到研究問題的方法,又培養了自己的敘述表達能力,提升了交流交際水平。
四、培養應用技能,提高競爭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活動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維后動的源泉和依據。各種類型的物理實驗,具體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強化了學生的感知并糾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錯覺,從而達到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目的。
1 重視學生實驗技能培養
每次做物理實驗時,教師都先要指導學生弄懂實驗原理,教育學生正確使用物理儀器,掌握計數、讀數和處理實驗結果的技巧,然后讓學生獨立動手操作。
2 鼓勵學生做好課外小實驗、小制作,提高操作技能
教師應鼓勵學生做好課外小實驗、小制作,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各種物理實驗,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一種特殊直觀的實踐。學生在動手完成各種小實驗、小制作的過程中,思維異常活躍,參與意識增強,探索問題興趣高漲。通過實驗,學生學習到、的物理知識就比較深刻、牢固。
五、培養學生能力。發展認知行為。
21世紀國家之間的競爭將是人才之間的競爭,而人才之間的競爭,歸結為信息能力的競爭。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培養學生信息能力,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1 利用計算機課件,由學生用模擬的形式將一些較難理解的物理現象、規律在計算機上生動再現,提高課堂效率。利用計算機“虛擬現實”的特點,進行逼真的模擬,將這些微觀的物理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加深對物理過程的認識。
2 利用數字化資源多媒體、超文本等特點,對教學設置的問題進行情境思考探索,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將所需的資源整理,保存在內部網站,讓學生訪問該文件夾來選擇有用信息,也可以為學生提供適當自參考信息,如網址、搜索引擎、相關物等,學生根據某項“任務”,自主搜尋、檢索、分析、組合與探究課題有關的資訊,自己登錄互聯網或到資源摩中獲取相關信息、知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形成一種將書本知識與社會信息相結合、教師傳授與自我探索相結合的觀念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