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
同人類一樣,動物也會生病受傷。
當動物出現身體不適時,它們雖然不能像人類那樣去找醫生診治,但常常可以看到同類或不同類的動物互幫互助的感人場面。
在英國,曾經有人目睹一只山雀撞在窗框上受傷倒地,昏迷過去。
這時,另外兩只山雀飛來,一只不停地在受傷山雀上空扇動自己的翅膀,另一只則不停地用嘴尖推動昏迷的傷雀。幾分鐘后,山雀便蘇醒過來,這兩只山雀依然陪伴著它,然后再一起飛走。
看來,那只不停扇動翅膀的山雀是在為受傷山雀提供新鮮空氣;使之迅速蘇醒,這和人類搶救突然暈倒的病人要先輸氧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比較高等的動物中,“醫生”的醫術就更高明了。加拿大一所動物園中曾經有一只猴子眼睛發紅,鼻子濕漉漉的,顯然是傷風受涼了。另一只猴子把病猴緊緊抱在懷中,似乎想把身上的暖氣傳給病猴。后來,這群猴子中的每一只都輪流抱過病猴,不讓病猴再受風寒。在群猴的悉心照料下,病猴很快就康復了。
還有人曾看到,當動物園中一只黑猩猩突然表現出痛苦的樣子時,另一只黑猩猩馬上安靜下來,跑到那只病態的黑猩猩面前仔細觀察,似乎想找出病因。最后,它用手指將“有病”的黑猩猩的眼瞼撥開,剔除落到它眼睛里的灰塵,“有病”的黑猩猩立刻又歡跳如初了。
有些動物的“醫療方法”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
英國有位婦人養了一只貓和一只狗,有一次貓竟然被老鼠咬了一口,傷勢十分嚴重。
那只狗竟然主動跑過來用舌頭舔貓的傷口,而貓就平靜地躺著,任由狗醫生“治療”。這只狗對傷口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徹底“消毒”,過了一天,貓的傷口就開始痊愈了。
與這只狗的行為相類似的是,當一只食蟻獸被割傷時,另一只食蟻魯會不停地將口水滴到它的傷口上,漸漸地,傷口就會好起來。
“患難兄弟”
德國《地理知識》曾經以封面故事的形式,介紹了美國生物學家杰拉爾德·維爾金森對吸血蝙蝠的研究結果即便是這種100%靠別人的鮮血維持生命的可怕嗜血動物,也會“學雷鋒”,講究“助人為樂”。
我們知道,吸血蝙蝠全靠吸食別的動物的鮮血為生。它們通常尋找熟睡的牲畜下口。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一方面要得到足夠的鮮血,另一方面還不能驚醒“受害者”。此外,吸血蝙蝠的新陳代謝過程很快,如果它3天不能吃到足夠的鮮血,就會餓死。
但是,杰拉爾德·維爾金森通過對野外吸血蝙蝠的觀察發現,那些已經幸運地發現獵物的吸血蝙蝠,在回到“家”中之后,也會把自己腹中的鮮血吐到根本沒有進食的同伴口中,以緩解它的饑餓。
吸血蝙蝠的援助對象,首先是幼小蝙蝠,然后是有血緣關系的成年蝙蝠,但它們也幫助無血緣關系的蝙蝠。不過,這些被援助的無血緣關系蝙蝠,必須是與援助者經常在一起(即所謂的“近鄰”),而且也曾援助過別人。
杰拉爾德·維爾金森認為,這也是進化繁衍種族的需要,因為科學家曾做過計算,發現如果吸血蝙蝠都只靠自己捕食,僅僅經過兩代,它們就會全部餓死。
在車輛來來往往的十字路口,兩只狗要過馬路,其中一只已經年老體衰,眼睛完全瞎了,耳朵也聾了,另一只則年輕力壯,耳聰目明。老狗正想過馬路,小狗卻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它。人們還來不及思考這是為什么,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從小狗的身旁一掠而過。
要不是小狗的阻攔,老狗可能已經一命嗚呼了。后來,還是小狗先看了看左右,見附近沒有車輛通過,才讓老狗過去,自己則在旁邊護送。
“知心朋友”
一頭非洲犀牛有好幾噸重,它皮膚堅厚,如同披著一身刀槍不入的鎧甲,頭部那碗口般粗細的長角,任何猛獸被它一頂都要完蛋。
據說,犀牛發起性子的時候,別說是獅子,就連大象也要避讓三分。這樣粗暴的家伙,怎么和體形像畫眉般大小的犀牛鳥成了“知心朋友”呢?
原來,犀牛的皮膚雖然堅厚,可是皮膚的皺褶之處卻又嫩又薄,一些體外寄生蟲和吸血的蚊蟲便乘虛而入,從這里吸食犀牛的血液。犀牛又癢又痛,可除了往自己身上涂泥外,再也沒有別的好辦法了。而犀牛鳥正是捕蟲的好手,它們成群地落在犀牛背上,不斷地啄食那些企圖吸犀牛血的害蟲。犀牛渾身舒服,自然就非常歡迎這些會飛的小伙伴來幫忙。
除了幫助犀牛驅蟲外,犀牛鳥對犀牛還有一種特別的貢獻。犀牛雖然嗅覺和聽覺很靈敏,可視覺卻非常不好,是個近視眼。若是有敵人逆風悄悄來襲,它就很難察覺到。而在這時,它忠實的朋友犀牛鳥就會飛上飛下,叫個不停,提醒它注意,以便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非洲人很欣賞犀牛鳥忠于朋友的品格,他們常把自己喜愛的人稱之為“我的犀牛”,原來,他們把自己比作犀牛鳥啦!
蜜獾和導蜜鳥是一對好伙伴,它們常常相互合作,共同搗毀蜂巢。野蜂常常把巢筑在高高的樹上,蜜獾不容易找到它。
目光敏銳的導蜜鳥發現了樹上的蜂巢后,便去尋找蜜獾。為了引起蜜獾的注意,導蜜鳥往往扇動著翅膀,做出特殊的動作,并發出“嗒嗒”的聲音。蜜獾得到信號后,便匆匆趕來,爬上樹去,咬碎蜂巢,趕走野蜂,吃掉蜂蜜。導蜜烏站在一旁,等蜜獾美餐一頓后,再獨自享用蜂房里的蜂蠟。
“助人為樂”
動物不僅是人類的好朋友,而且是人類的好幫手。更可貴的是,它們在幫助人類的時候并不索取任何回報。
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教授西班牙語的瑪克博士,就有一只鸚鵡充當教學助手。
當博士上語音課時,他讓這只鸚鵡領著學生重復念單詞,這樣,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西班牙語的發音。鸚鵡能夠不厭其煩、頗有耐心地教學生,也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太平洋一些海島上,生活著一種導航鳥,它們的覓食活動很有規律,每天清晨從島上飛往大海中覓食,晚上又按時飛回。漁民們白天出海捕魚時,總是根據它們的飛行動向和集群場所,來判斷魚群的出沒地點,到了傍晚,又在它們的指引下安全返航。如果海上風暴將要來臨,導航鳥會在高空盤旋,向漁民示警。
在巴西,很多人家都把手臂一樣粗的巨蟒當作家畜飼養。養蟒的家里,毒蛇就不敢進來。孩子離家外出時,它也跟在孩子身邊,監護著孩子,使其不受毒蛇傷害。因此,當地人都稱它是“孩子的保姆”。
南美洲有一種“送奶鳥”,它的奇特之處就是雌鳥腹下有個奶囊,能分泌乳汁。可是鳥類不會哺乳,所以它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飛到人類居住的地方,讓人擠出奶囊中積滿的奶汁。這樣既能使自己舒服些,又免費送給人們鮮美又營養的鳥乳。
在非洲的山野中則有一種“禮鳥”,這種鳥全身長著翠綠羽毛,身圓而尾長,長得很漂亮。它常常銜著香氣撲鼻的野花或香甜可口的鮮果,飛到村莊上空,將鮮花、鮮果投在農舍的門口或窗前。當地村民見它飛來,就“啊啊”地招呼它,它也迎聲而落,留下花果,順便向人們索取一點好處。
動物會助人,人類當然也不會忘記好朋友。
歐洲發生洪災時,在希臘北部靠近保加利亞邊境的地區,洪水水位打破了15年來的記錄,大片的田野和鄉鎮都成了一片汪洋,援救隊挨家挨戶尋找等待救助的人們。
在趕往安全地帶之前,被救居民們最擔心的就是家里飼養的牲畜是否安好。他們焦急地坐船去打開畜棚,不過,水牛們的水性相當過硬,它們不僅不需要乘坐小艇逃生,還能拖著主人的小船往岸邊游,動物與主人之間的真情厚愛在危難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土耳其,從被洪水淹沒的房屋里救人的任務也是十分艱巨的,參加救援的軍隊甚至要派出能涉水前進的裝甲車。但是援救隊也沒有忘記拯救那些被洪水困住的小狗們,它們乘坐的是軍隊專門派來的大型挖土機。
狗狗們在危難面前表現得鎮定自若,給予了援救隊員們大力的配合,偶爾有個別小狗表現得有些怯懦時,立刻就會受到在場大狗的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