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
洪怡華(上海啟稚搖籃國際早教研究中心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組建有專業(yè)的早教師資團隊,其創(chuàng)建的早教機構目前已有會員寶寶逾萬名。她在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方面擁有豐富的咨詢經(jīng)驗,支持她做這份事業(yè)的有她的6歲兒子。)
Q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意義我已認同,不過,身為兩歲半寶寶的爸爸,我該如何參與到寶寶的游戲里呢?跟那么小的寶寶玩耍,爸爸會不會顯得很“娘娘腔”呢?
A 歡迎您加入到教育寶寶的行列中來。其實爸爸可以不必像媽媽一樣凡事都管教寶寶,您就是您!您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來影響孩子。您一定能回憶起很多至今還令您感覺有趣的童年游戲,那么,您完全可以跟寶寶玩自己的童年游戲。
爸爸可以帶寶寶玩一些比較需要勇氣的游戲,比如:下樓梯,剩下四五級,讓寶寶直接跳下去,哪怕嚇得隔壁老奶奶驚叫起來也不要緊。當然重現(xiàn)童年的這些挑戰(zhàn)游戲時,您要把危險降到最低。又比如:爸爸可以帶寶寶一起去捉蚯蚓,尋找蚯蚓的家,觀察蚯蚓的生活。又比如:爸爸可以和寶寶換雙鞋穿,比賽誰走得快,看到底是寶寶穿大鞋走的難度高,還是爸爸穿小鞋子的挑戰(zhàn)大。又比如:爸爸可以將手臂伸出來,讓寶寶雙手抓吊在上面,您慢慢晃動手臂,這就是自備的“大吊車”。又比如:把寶寶放在您的肩頭,幫您拿放在高處的物品,當然這個物品一定要輕巧且不易被摔壞。
玩這些游戲時,希望爸爸能耐心向寶寶講述其中的生活常識,解釋其中的物理現(xiàn)象。我想寶寶一定會非常喜歡您,我們期待著盡快分享到您的經(jīng)驗。
Q我婆婆比較傳統(tǒng),當我的兒子不聽話時,她常常會說:
“我去拿針來戳你的屁股。”我家的阿姨還特別配合,會立刻跟著說:“我馬上去拿針!”剛開始時,我兒子會被嚇住,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4歲,已經(jīng)不再害怕,有時還煞有其事地等著“針”來戳!我該如何收拾這個局面呢?
A 這是在民間常用的一種阻止孩子行為的方法,其方法的“漏洞”就在于很容易被孩子識破。建議您首先告訴您的婆婆,不要再用此方法來阻止孩子的行為,如果繼續(xù)這樣,奶奶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會下降。同時與您婆婆一起分析孩子為什么不聽話的原因,商量具體的應對方法。假設說:寶寶要自己洗手,奶奶怕寶寶乘此機會玩水總要阻止他,您可以向婆婆解釋此時寶寶有模仿成人、希望自己成長的心理需求,我們可以適當允許寶寶自己洗手,只是在寶寶的洗手時間、頻率、過程上給予引導,這樣對寶寶從小養(yǎng)成自己洗手的習慣很有幫助等。相信您的婆婆為了孫子的健康成長會接受您的意見。其實,您的婆婆只是缺少正確的、具體的育兒方法罷了,只要好好溝通,家人一起接受科學的育兒方法,就能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
Q我的兒子3歲了,他老是喜歡打人,打了別的寶寶還一
副滿不在乎的樣子。雖然他打人也不一定就能打痛對方,別的媽媽也并不跟我計較,但我真是很煩惱,我該怎樣才能讓他改掉這個壞習慣?
A 對低齡幼兒的“打人現(xiàn)象”,我們首要的是觀察、了解孩子“打人”的動機和原因,然后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寶寶想得到某樣東西,卻不會用恰當?shù)恼Z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沒輕沒重就出手了;也有的是寶寶的天性使然,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打著玩;還有的是因為別人妨礙了他,他來不及用語言表述,直接就動手了,等等。如果是第一種情況,您可以在寶寶“出手”前,替寶寶用語言表達“我想要……” “請給我玩一會兒好嗎”一類的話;如果是第二種,當進入容易引發(fā)寶寶“天性”的場所時,您可以輕輕拽著寶寶的手,用您的語言來表述他此時的情感。假如他已經(jīng)打著了別人,則要他停下活動,去關心被他打痛的對方,引導寶寶去體察別人的感受;如果是第三種,您可以適時地教給寶寶幾招溝通的技巧,包括同伴之間建立邊界關系、游戲規(guī)則,如:“這是我的,請還給我!”總之,找到寶寶“打人”的原因,再想具體的辦法應對。久而久之,寶寶就知道怎樣處理問題了。同時,隨著寶寶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他的“打人”行為也會慢慢淡化的。
Q每次我們帶寶寶去公園玩、去商場玩,她都表現(xiàn)得很淑女,她在幼兒園也很乖巧,從來不跟小朋友吵架。但是,我們的這位乖乖女在家里特別容易發(fā)脾氣,不愛聽爸爸媽媽的話,我們該怎么辦?
A “家”是寶寶休憩的港灣,親人是寶寶情感的依靠。寶寶能區(qū)分在什么場所、哪些對象可以發(fā)脾氣,說明您的寶寶的適應性在成長,這是一件好事。至于寶寶“為什么”發(fā)脾氣,則是需要我們大人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寶寶有需求,您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及時滿足她?”“是不是您沒有理解寶寶的心思?”“是不是寶寶用發(fā)脾氣來‘掌控’大人?”等等。如果我們大人換位到寶寶的角度來思考、感受,也許責怪寶寶不聽話的“怨氣”可減去一大半,寶寶的笑聲也會增多。反之,我們總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寶寶,“怨氣”和“怎么辦”就會增多。
Q寶寶快3歲了,她很愛看電視,可她看電視的時候經(jīng)常
尿濕褲子。如果我們提醒寶寶暫停看電視去尿尿,寶寶又大叫“媽媽打斷我,好討厭”,請問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應對寶寶看電視尿褲子的問題呢?
A 這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寶寶看電視時,注意力集中在電視節(jié)目上,尿意被暫時壓抑。一旦尿意上升到影響看電視時,兩歲左右寶寶的控制能力差,通常會“來不及”。一般寶寶到4歲左右就能控制了,這種現(xiàn)象自然會減少或消失。
當寶寶還小時,建議一:看電視前先給寶寶解尿;二,暫停電視播放。您可以當著寶寶的面按暫停鍵,讓寶寶解完尿繼續(xù)看電視;三,把小馬桶放到電視機前,讓寶寶尿尿、看電視兩不誤。這些方法您可以根據(jù)寶寶的情況選用,不過第三種辦法要慎用,當寶寶漸漸有控制能力時,就不用主動為寶寶放小馬桶了。
Q我家寶寶兩歲了,他的攻擊性行為斷斷續(xù)續(xù)會發(fā)生,我
們對他講道理、批評教育都沒用。請問,我們是不是應該采用一些強制性行為來阻止寶寶呢,或者,能不能給我們一些更好的建議?
A 寶寶有攻擊性行為確實令人煩惱,但是,攻擊行為在兩歲寶寶身上發(fā)生,似乎更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歲寶寶的語言表達很有限,常常是他有想法有情感卻表達不清,寶寶自己有時也為此很生氣;其次,寶寶控制自己肢體動作的能力也很有限,碰、拍、推、拉、打等動作區(qū)分不清,一出手就沒有輕重;再次,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有限的生活體驗,使寶寶不能等待、不能為對方考慮,更不能預計到其“攻擊性行為”的后果。這也就是您采用講道理、批評教育這種對大孩子可能有效的方法在此無效的原因。
是不是對兩歲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就可以不聞不問了?恰恰相反,爸爸媽媽應該更細心、更設身處地分析理解,寶寶為什么會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然后作相應的解決。發(fā)覺寶寶的攻擊性行為會造成后果,您可以將寶寶暫時隔離,或者在活動前做些準備,避免他產(chǎn)生攻擊性的行為。比如,有小客人來時,為寶寶們準備人手一份的玩具和食品等,避免發(fā)生爭執(zhí)。
平時,爸爸媽媽可在家經(jīng)常與寶寶模擬一些同伴交往的場景,如拿自己的玩具向寶寶請求:我們換著玩好嗎?你玩完再給我玩玩好嗎?如果寶寶不愿意,您就耐心等待,直至他同意;反之,也讓寶寶嘗試等待的滋味。這些方式都可以幫助寶寶積累一些同伴交往的經(jīng)驗。
通常情況下,隨著寶寶語言的豐富、自控力的增加、經(jīng)驗的積累,所謂的“攻擊性行為”也會逐漸減少或者漸漸消失。千萬不要放大兩歲寶寶某個攻擊性行為的意義,但也不能忽視寶寶的攻擊性行為,爸爸媽媽及時對寶寶的行為做出合適應對,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很重要。
Q面對寶寶,我經(jīng)常有內(nèi)疚心理,因為平時總是先生陪伴
寶寶。我因為這一年工作特別繁忙,與寶寶沒有足夠的時間相處。請問,我該怎樣才能更好地建立親子關系呢?
A 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建議您和寶寶在一起時,多做肌膚接觸的游戲。如:緊緊抱抱寶寶,為寶寶哈癢癢,將寶寶舉起轉圈,摟著寶寶講故事,等等;在室外,多與寶寶一起探索大自然,比如:寶寶要看路邊的花朵開放,就陪著他看。寶寶撿起一片樹葉觀看,您也不要以為“臟”而輕易阻止寶寶的探索行為;在游樂場,多與寶寶一起同樂,只要游樂器具能容下您,可以跟寶寶一起擠進去玩。您的價值觀、育兒觀盡可能依附在這些活動中傳遞,盡量不要占用有限的親子時間進行說教。總之,寶寶與您一起時,會“咯咯”大笑,會興高采烈地向您訴說,這就說明寶寶是喜歡媽媽、接納媽媽。反之,則要考慮媽媽與寶寶一起時的互動質(zhì)量到底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