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課:實話實說
主講人: 小瑛的媽媽
小瑛今年8歲,上小學二年級。
可從她開始上學后,就不斷地遇到麻煩。剛開始,老師只是反映說小瑛不太容易跟同學們一起玩,常常自己坐在一旁。
我們心想,等小瑛熟悉學校環境、熟悉同學就會好的。可想不到,更多的問題接踵而至。老師多次把我們叫到學校,說小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東張西望,就是手上不停地擺弄筆啊、橡皮啊、紙團啊什么的,老師口頭布置家庭作業或者提醒下節課要帶什么學習用具時,她也心不在焉,把老師的話當成耳邊風,一點也聽不進去。
其實在家里,我們也發現她做什么都特別慢。做個作業她能磨蹭一晚上,拖拖拉拉,不知道腦子里在想什么。她爸爸特別忙,有時候我有空,就在一邊陪她做作業。她開始還盯著題看,不到兩分鐘就開始走神,我實在看不過去拍她一下,她倒像被嚇著了,好像不知道自己原來在干什么,剛才又干什么去了。看到這樣,我的心里開始犯嘀咕:這孩子不會是有什么毛病吧?
直到現在,她成績一直是班上倒數幾名,沒有一次考試能答完卷子。有一次,我特別氣憤,就拽著她把卷子再做一遍,我們倆反反復復費了半天的時間,總算把題都做完了。我仔細幫她檢查每一道題,卻驚訝地發現,所有的題都做對了,這么說,小瑛并不是不會,那她為什么每次都做不完呢?
這之后,我就有意訓練她快速做事的能力。可能是老師不斷地向我告狀,我也覺得很沒面子,因此就跟孩子較上了勁,一看見她慢吞吞火就不打一處來,非要讓她按照我的命令一步一步地完成。
在學校,基本每周她的老師都會給我打個電話,說她“不聽老師的話、學習態度不端正、不努力、上課做小動作、和同學打架”等等。我每次為這些事跟她談,她要么一副迷惑不解的樣子,要么就默默無語地低著頭。真是讓人無法理解!
現在,老師總是為她的學習成績頭疼,同學們也覺得她是個怪孩子,不愿意跟她一起玩。我非常擔心,照這樣下去,她明年還能不能順利升上三年級,以后那么漫長的學習生涯她該怎么度過?一想到這些我就快要對她喪失耐心與希望了!
第二節課:實案分析
1.感覺統合失調癥:“問題兒童” 的真正問題
學習態度不端正、做事不認真、缺乏毅力、不注意聽講、學習成績差、丟三落四、笨手笨腳—這大概是許多家長、老師眼中“問題兒童”的典型癥狀。然而,就像小瑛一樣,這些孩子被歸類為品性有問題,“懶惰、不聽話、沒有上進心、淘氣、天生笨蛋”等等。事實上,這些孩子很有可能是患上了感覺統合失調癥,而沒有人意識到,也沒有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和訓練措施,致使這些孩子在一片批評和指責聲中,逐漸衍生出新的心理障礙,而成了真正的問題兒童。
結合文中小瑛的案例來具體分析:
媽媽曾經陪著她一起做作業,發現小瑛完成得非常好,說明她并不存在智力問題。那么,是不是態度問題呢?仔細分析,可以看到小瑛的問題是聽不清老師的作業,聽不懂家長的說教,和小朋友很難溝通。而當我們很有耐心地和小瑛交流后,發現和外婆在一起會讓她放松,是因為“外婆說話我能聽清”,顯然姥姥慢悠悠的語速使得小瑛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反應。據此,基本可以推斷小瑛是遇到了聽覺失調問題。
同時,小瑛上課小動作多,很難長時間安靜專注地做一件事,包括考試她都無法持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考卷,永遠記不清自己都應該帶哪些學習用具。這可以歸類為淘氣,缺乏毅力,記性差嗎?綜合來看,小瑛是遇到了注意力失調問題。注意力的廣度和持久性都存在問題,導致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同時注意到許多事,也不能比較持久地專注于一個活動。
并且,小瑛媽媽也在抱怨小瑛的笨拙,不會系鞋帶、扣紐扣,吃飯就得用勺子,怎么教也學不會用筷子,這些真的是因為孩子自理能力差嗎?事實上,這些動作都是需要手指小肌肉群很好協調才能夠掌握的,而我們能夠理解嬰兒的成長過程,卻不知道即使在兒童身上也同樣存在生理逐步發育問題,最典型的就是小肌肉群發展,包括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的統合協調。小瑛在這方面顯然是比較滯后。
將這3個比較明顯的癥狀綜合,我們所得出的結論是:小瑛的種種表現不是品質有問題,而是因為她患上了感覺統合失調癥。
2.感覺統合失調及其成因
那么什么是感覺統合失調癥呢?感覺統合失調是由于大腦較低級部位(尤其是中腦、腦干、前庭系統)對信息進行有效應用和組織上的失敗而造成的,這種生理上的癥狀直接影響著兒童后天的學習和生活,導致許多兒童出現學習、交往、情緒甚至人格上的障礙。更通俗地說,就是由于生理原因導致孩子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
感覺統合失調癥會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來,但一個兒童不一定具備所有的癥狀,在這里簡單概括一下,便于家長鑒別。除了小瑛表現出來的聽覺、注意力、精細動作問題,還可能出現:視覺問題,如閱讀時出現跳讀或漏讀,寫字時偏旁部首顛倒,不認識字不會做計算,常抄錯題抄漏題等;痛覺、觸覺過分敏感或過分遲鈍,如害怕陌生的環境、咬指甲、愛哭、孤僻,不合群,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為,甚至無意識地自傷自殘等;動作協調問題,如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滾翻、騎車、跳繩和拍球等。
造成這種生理障礙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要特別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
先天生理上的創傷。如胎兒期不良刺激造成的腦損傷、出生時遭遇的意外腦創傷等,都可能會造成兒童后來的感覺統合失調。
后天撫養導致孩子生理發育的缺陷。現代許多家長們過分保護孩子的行為和教養方式,實則阻礙孩子生理、心理的正常發育規律。人為忽略、破壞了孩子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摸索、鍛煉、反復嘗試、獨立經歷等重要過程。
不良教育行為導致孩子感覺統合畸形發展。忙碌的家長們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照看孩子,陪伴孩子成長,提供孩子成長必需的練習和指導。同時,許多家庭變故,家長的情緒發泄,也會造成孩子心理失衡,這種心理失衡同樣會嚴重削弱人的感覺統合能力的正常發展。
3.感覺統合失調得不到診斷與治療也會帶來心理問題
沒有被發現的感覺統合失調癥兒童,會面臨非常悲慘的境況,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教訓、同伴的不接納,甚至他們自身也不具備自我理解的能力,會非常容易認同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這種認同無疑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心理傷害,如自卑、自厭、焦慮不安、抑郁傾向,甚至自殘自虐。
因此,在針對感覺統合失調癥加以治療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這些心理問題的調解。
第三節課:父母對策
1.預防策略
與其等火燃起來救火,不如及早防火,我們可以采取很多有效策略避免孩子患上感覺統合失調,如:給孩子足夠的感覺刺激機會以及運動上的空間,不要怕受傷、怕失敗,這些探索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與責任感,有足夠的耐心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成長速度和節奏,不要將家長的美好期望強加給孩子,而人為地破壞他的成長節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等。
2.治療策略
感覺統合失調并非不治之癥,它是一種生理發育的不完善,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與矯正加以改變,過多的焦慮非但無助于改變孩子的現狀,反而使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失敗,喪失最后一點微薄的自信。因此,家長一方面可以求助專業的醫生或訓練師,讓孩子參加一些專業的訓練團體;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家里自己進行對孩子的訓練,訓練應以快樂的游戲為主,針對孩子的癥狀,用簡單的、趣味的訓練游戲,反復陪伴兒童練習,并及時給予贊揚,增強自信。
3.溝通策略
這里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父母面對孩子的溝通,不一定要告訴孩子患了什么病,而是讓孩子體會到自我成長的信心,因此,在溝通上,足夠的陪伴和愛的保證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應及時與孩子的教師取得聯系,說明孩子的情況,如果能夠聯合老師的力量,從學校、家庭兩個方面著手共同推進孩子的成長,才會事半功倍。
家庭作業
針對小瑛的情況,建議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訓練∶
通過游戲訓練幫助孩子的神經系統及軀體協調能力成長。如:“我是一只小袋鼠”游戲:用結實的面口袋,孩子站在袋中,雙手抓住袋邊,兩腳同時向前跳,父母可以有一個人同時做,和孩子競賽,另一人做安全保護。“小豬拱瓜”游戲:孩子面向墻趴在地上,離墻半米左右,將皮球擺在孩子面前,手臂騰空推球。這些簡單的游戲貴在堅持,父母要不斷鼓勵。
樹立孩子自信心。增加愛撫和親密相處的時間,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愛、接納和安全感。
和孩子談心或閱讀,幫助孩子統合感知系統各個方面的協調。可以讓孩子更多地參與父母的話題,有意鼓勵他們也發表看法等,并及時鼓勵。
可以經常帶孩子到自然環境中去,城市的環境過于復雜,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或挫敗感,自然環境相對平靜而舒適,更適宜像小瑛這樣的孩子進行學習和適應。在這樣的環境中,讓他們一方面先樹立“我能應付”這樣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引導他們通過細微的觀察和訓練,如邊模仿鳥的叫聲邊做出飛翔的動作等,逐漸提高各個感覺器官間的協調。
關于周圍人的反應:小瑛這樣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自身的差異性,而受到周圍人不同的對待,而他們是不具備分辨和自我支持能力的,因此,要訓練他們積極正向的應對方式,如引導他們學會說“等我一會兒”,“請慢點說”。
(責任編輯/王小艾)
E-mail:wangxiaoai1981@126.com Tel:(010)5102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