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和王平離異后,其9歲兒子張小小隨母親王平生活。一天,張小小在與我8歲的女兒玩耍時,把我女兒的眼睛弄傷,經治療花去醫藥費6萬元。為此我分別向張義和王平主張賠償,但兩人均以各種理由推脫。張義稱其未與孩子共同生活,賠償應由王平承擔;王平稱其生活困難,賠償應由張義承擔。請問如果我提起訴訟,應向誰主張賠償?
天津 劉女士
[分析與解答]:
在你的案例中,張小小對你的孩子造成了身體上的傷害,因其屬未成年人,故其監護人應對其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當然法定監護人,這一關系由出生開始,父母離婚并不影響其成立。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夫妻離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確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可見,父母離婚后,如果未成年子女侵權,雙方承擔的不是平行責任,是有先后之分的。此時父母雙方承擔的是一種“補充性賠償責任”,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承擔責任是第一位的,而另一方處于補充地位。
因張小小與母親王平共同生活,故你應先向王平主張賠償;如果王平獨立承擔6萬元的醫藥費確有困難,可要求張小小的父親與王平共同承擔此筆醫藥費用。當然,此時張小小的母親和父親承擔的責任不能簡單理解為“主要責任”和“次要責任”,因為雙方各自承擔費用的多少,應在案件審理時由法官根據雙方的經濟情況等因素酌情考慮。
[律師提醒]:
《民法通則》第十二條規定:“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在你的案例中,侵權人張小小與被侵權人均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故你們夫婦可代理你們的孩子(原告身份)以張小小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訴訟,張小小的父母作為監護人應代理張小小出庭應訴。
(責任編輯/李彥)
E-mail:liyan84221@163.comTel:(010)5102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