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四月下旬,關于樓市,尤其是北京樓市向何處去的爭論仍然不斷。引發“拐點論”的王石先生,4月17日在嶺南學院談及企業家自我管理的時候,再次主動談起了“拐點論”。不過,這個“拐點”已經被修正為“價格的理性回歸”,火藥味不知不覺淡了許多。
對于所謂“拐點”,本人一直不認同。筆者2月底在一次論壇中曾表達過自己的看法。大意是拐點有兩個意思,其一是上升或者下降的形式(不是“形勢”)發生了變化,還在上升,但是上升的形式發生了變化,這是數學意義上的拐點;另外一個拐點是極點、轉折點。如果說房價上升的形式發生了變化,房價由暴漲變成了理性的上升,我認可。但如果說房價因此轉折向下,則值得商榷。
筆者愚見,僅就北京市場而言,今年頭兩個月的市場冷清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有宏觀層面的風險,投資客更愿意把錢放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按兵不動”。從市場微觀層面來看,一二月份本來就是傳統的銷售淡季,春節、雪災、貨幣政策等延續并加重了市場觀望。但隨著經濟形勢的明朗,市場需求將會恢復,無論是自住還是投資,在短暫的壓抑之后必然會慢慢釋放,因此,不出意外的話,市場將在三四月份回暖,隨后開始慢慢上漲,下半年九十月份甚至可能會出現比較大的漲幅。
但是,從目前得到的數據看,這一判斷似乎頗有爭議。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調查中,可以看到,3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7%,其中,新建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1.4%,北京名列第四,為16.9%。這種上升勢頭與業界的預期基本一致。但是,從具體市場來看,項目整體銷售仍顯平淡。來自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北京住宅期房日均交易量僅有182套,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這種狀況距離樓市回暖似乎仍然有不小的距離。
即使如此,筆者對今年房地產的走勢,尤其是價格走勢仍然持樂觀態度。這里,除有需求推動的傳統市場因素之外,還需要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考量。
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各項數據中,CPI的變動似乎比房價更加令人注目,尤其是在連續的價格上升之后。數據顯示,一季度CPI總水平上漲了8.0%(3月份同比上漲8.3%),漲幅比上年同期高53個百分點,屬于嚴重的通貨膨脹。食品價格上漲幅度仍然較大,達21.0%,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9%(3月份上漲8.0%),比上年同期高4.0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9.8%(3月份上漲11.0%),比上年同期高5.7個百分點,形成了“普漲”的局面。央行的一份調查顯示,本季度,認為“物價過高,難以接受”的居民占比達49.2%的歷史最高水平。
CPI高位運行的同時,貨幣發行量也延續并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雖然央行的報告認為:“一季度貨幣信貸增幅明顯回落,從緊貨幣政策成效顯現”,但是我們看到,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2.31萬億元,同比增長16.29%,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5.09萬億元,同比增長18.25%。雖然從環比看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延續了高速增長的勢頭,貨幣發行量遠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筆者曾就這個問題向徐滇慶教授請教,他認為正是由于過快的貨幣發行量導致了流動性的增加,加劇了通貨膨脹。如果貨幣發行量得不到有效控制,通貨膨脹將有可能變得不可收拾。因此,他認為在通貨膨脹的刺激下,房地產的價格不僅不會下降,甚至有可能出現“暴漲”的局面。
與貨幣發行量相關度的另一組數據是存貸款余額的變化。一季度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26353億元,同比多增7606億元。增加最多的是居民戶存款,達14978億元,同比多增3927億元。居民存款的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和股市低迷有關,居民投資股市、基金的意愿下降。但是,在通貨膨脹和負利率的影響下,居民手中的錢要保值增值,就必須尋找一個更加穩健的投資渠道。如果這些錢有一部分流向樓市。樓市的價格無疑將隨之而起。
當然,章林曉先生對此有不同觀點,他認為,通貨膨脹條件下,房地產是否能增值保值的產品,關鍵得看房地產的泡沫化程度與通貨膨脹的程度對比,另外與通貨膨脹所處的時期也有關系。但同時他也擔心中央政府對抗不了利益集團,最后控制不了貨幣的發行,這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趨向全面惡化,此時,房價難免“水漲船高”。
這種擔心并非沒有根據。我們看到,人民幣各項貸款雖然增速減緩,但仍然數量可觀,顯示市場對資金仍然十分饑渴。由于股市低迷,部分借貸大戶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綁架”了金融機構。這使得央行在貨幣政策上進退兩難,通貨膨脹率一時難以遏止。
因此,從貨幣發行和資金動向上就可以否定房價下降的可能,至于是不是“暴漲”或許值得商榷,但不漲顯然沒有道理,這和個人好惡沒有關系。
但是這種情況下的漲價,對房地產企業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企業也處在通貨膨脹的大環境下,漲價有可能是被動的,并不能緩解資金鏈的緊張。
老潘最近在和網友聊天時樂觀地宣布,北京樓市的春天已經來了。但是,這個春天或許和很多房企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