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來,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先生的言行很不討業內同行喜歡。他先是在3月21日說了“未來100天內中國房地產企業將發生劇變”,后又于3月27日給出了部分房地產上市公司不容樂觀的財務數據,以此證明他的“房企百日劇變論”并非信口開河。潘石屹近來最能得到業內同行喜歡的言論,或許只有他在3月25日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所說的“買房子能抵御通貸膨脹”了。
在外有美國次按揭危機震蕩、內有央行貨幣政策收緊的大背景下,房地產業界的神經本已相當脆弱,這就難怪在潘石屹拋出“百日劇變論”、尤其是在他公示了部分房地產公司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數據后不久,就有開發商受不了了,于是托人轉告潘石屹,叫他不要再說了。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潘石屹的“百日劇變論”并不可怕,正如潘石屹所說的,只要房地產公司能夠未雨綢繆,早做準備,對克服今年資金的困難就會很有好處,最怕的是開發商不承認自己資金上遇到的問題,掩耳盜鈴,諱疾忌醫,到頭來困難和危險就會更大。
其實,現在真正可怕的是,在“房企百日劇變論”反響空前強烈、眾多開發商對此抵制的同時,潘石屹的“房子抵御通脹論”在房地產業界并未受到反駁。更可怕的是,我發現不少開發商、購房者、甚至一些專家學者,也都認同“房子抵御通脹論”。
在通貨膨脹大背景下,如果房子能保值增值,這對開發商來說自然是一大利好。只要CPI保持在高位運行,那么捂盤惜售自然成了最好的選擇。現在既然有那么多專家學者預計2008的CPI將在5.5%左右,那房價自然也就只可能升而不可能降了。但危險就在于,房子真的能夠抵御通貸膨脹嗎?
房地產市場需求可分居住性需求和投資/投機性需求。對于居住性需求來說,由于近年來我國房價的狂飆猛進,工薪階層的購買力幾乎已經透支殆盡。
根據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統計年鑒》和各國統計年鑒,以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等九國為樣本,分析其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時的居民消費結構就可發現,住房消費約占9.18%;如果僅以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為例,則其住房消費支出比例最大的英國為13.8%,最小的法國為8.3%。
另外,按照國際通行慣例,月收入的1/3是房貸按揭的一條警戒線。如美國銀行就明確規定,每月償還的按揭貸款以及與住房相關的稅費,不得超過貸款人稅前收入的28%。然而,就是這樣,不久前美國還是發生了次貸危機。
而有調查顯示,我國貸款買房的人當中,54.1%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20%~50%,甚至有31.8%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超過了銀監會《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風險管理指引》中“應將借款人住房貸款的月房產支出與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的警戒線。
今年5月20日,央行公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綜述”顯示,本季度,認為“物價過高,難以接受”的居民占比達49.2%的歷史最高水平。“難以接受”的主要原因,就是食品類價格猛漲讓居民感受到了壓力。
由于食品類消費是每日必需的剛性支出,本輪通貨膨脹又是以食品類價格領漲,我國工薪階層的工資已遠遠趕不上日常支出水平的飛漲,實際收入水平已大大下降。如果通貨膨脹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不難預測,今后解決吃飯問題將成為普通工薪階層的第一需要,而購房需要將退居一邊。
央行的調查數據應當說已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點,據央行2008年第一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進入2008年,居民購房意愿再創新低,北京、上海等七大城市居民購房意愿全線下跌,未來三個月打算購房的居民占比創調查以來最低水平。
在通貨膨脹期間,居住性需求下降了,那么,住房的投資/投機性需求會不會上升呢?
對于住房是否值得投資有一個最基本的計算公式:P=a/r這里的P是住房價格,a是房租收入,r是住房的還原利率。當住房市場價格≤P時,住房值得投資;當住房市場價格>P時,住房一般不值得投資。
當通貨膨脹率逐步上升時,利率必然得相應跟著上升,此時住房還原利率r也是相應上升的;但是,房租a的上漲往往存在滯后性,有時甚至基本不變。房租a上漲幅度小于住房還原利率r上漲幅度,因此,房價P的變化趨勢自然是下降的。此時,住房的投資性需求自然就減少了。
投機資金強調的是“以小搏大”,住房投機性需求也不例外。當通貨膨脹不可控制時,緊縮性貸幣政策是必然的選擇。在銀根緊縮的大背景下,住房的投機性需求也就少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百日劇變論”不可怕,可怕的是“房子抵御通脹論”拋出至今,還不聞有爭議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