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頂紅、孔雀魚、血鸚鵡、蝴蝶魚、七彩神仙、亞洲龍魚——不用看它們的斑斕色彩和優雅姿態,只聽這些觀賞魚的名字,就讓人怦然心動;再配上青草搖曳、珊瑚群舞的水族箱,置身于它們帶來的視覺享受和靜謐心情,誰能不為這靚麗的游動風景畫傾倒呢?
現在,觀賞魚成為僅次于貓和狗的第三大寵物,全世界喜歡養殖觀賞魚的人數已達數億。在英國,約有14%的家庭養殖觀賞魚,所擁有的觀賞魚數量遠遠超過貓、狗的總和。在美國,有1200萬戶家庭擁有水族箱,相當于全美家庭總數的15%。全球觀賞魚類總貿易額1994年為25億美元,現在已高達50億美元。歐洲大約于18世紀就已掀起飼養觀賞魚的熱潮,如今飼養觀賞魚已成為全球性文化休閑的時尚。我國唐朝就開始將金黃色的野生鯽魚進行“家化”養殖,宋朝時有金魚進入家養,至清朝中后期,家養觀賞金魚在我國歷史上達到鼎盛的時期,現在金魚已經是世界性觀賞魚品種。作為世界上最早飼養觀賞魚的國家,目前我國出口的觀賞魚類已達120多種,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歐洲、美國。

我國觀賞魚的生產與貿易,已成為漁業經濟的強勁增長點,在出口創匯上潛力極大。由于觀賞魚具有非食用性的特點,所以其出口環境相對比較寬松。觀賞魚的生產還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發達國家由于勞動力價格高,觀賞魚養殖中心已在不斷轉移。養殖觀賞魚回報率也較高,據介紹,養殖觀賞魚比養殖四大家魚的收益高30%,特別的品種則能賣出高價。我國一些有眼光的農民,已培育出青龍、紅龍、白龍和蝴蝶魚等高檔品種,這些高檔品種在歐美市場受到青睞,每尾售價高達7美元至10美元。在國際市場上,色澤獨特的錦鯉,一條能賣到幾萬元。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我國的觀賞魚能占全球貿易額的10~30%,每年便可以解決10~20萬人就業,帶動相關的飼料、漁藥、技術服務等20萬~30萬人就業,幫助30萬~50萬農民致富。廣東順德、中山等地室外養殖金魚、錦鯉達5000多畝,室內養殖熱帶魚1500多畝,吸引了來自美、英、意和東南亞的客商前來考察和洽談交易合作業務。北京現在已發展成我國繼東南沿海之后的另一個觀賞魚基地。北京市朝陽、通州兩區觀賞魚,養殖場面積達1.2萬畝,已建成全國最大的連片觀賞魚產區,年產錦鯉、宮廷金魚、熱帶魚等1.5億尾,出口歐美等幾十個國家。僅北京市朝陽區黑莊戶鄉去年就向法、德、比利時等國家出品觀賞魚,創匯折合人民幣1600多萬元。

我國目前每年出口觀賞魚數量超過億尾,約占世界總量的十分之一;年創匯額約2億美元,在世界觀賞魚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也較小。影響出口觀賞魚經濟效益的因素較多。業內人士和有關專家認為,今后要努力突破三大課題:
一是突破傳統養殖方法,提高技術含量。由于我國長期以來把養殖觀賞魚當作副業,把食用魚養殖作為水產部門的主業,觀賞魚養殖技術還比較落后,主要還是沿用傳統的養殖方法,技術含量低,產量不穩定。
二是應構建品牌,以質量取勝。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大資源,除了積極引進具有推廣前景的名貴觀賞魚如優質錦鯉、亞洲龍魚、熱帶觀賞魚與海水觀賞魚外,還要不斷開發我國現有的名優品種,著重提純復壯那些歷史悠久、性能穩定、市場行情好的品種,并運用生物學、遺傳基因學等手段,開發優良新品系,增加我國觀賞魚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三是解決養殖池塘的設計、出口標準問題。目前,我國出口金魚的數量還達不到國內生產總量的10%。專家認為,金魚出口受阻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國沒有統一的金魚等級標準,導致交易中與客商屢屢意見不一。因此,應對金魚的顏色、花紋、品種特征等按照規范化、標準化原則制定相應標準,以使我國這個具有傳統優勢的魚種更大規模地順利出口,暢游世界。
文章摘自:中國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