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斑馬魚,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它們外型小巧,游動時活潑可愛,幽藍色的身體底色加上幾條橫白條紋,真的像極了動物園里斑馬身上的條紋,故而得名。也因為其飼養簡單,并且容易繁殖,所以深受廣大觀賞魚愛好者的喜歡。
斑馬魚又名藍條魚、花條魚、印度斑馬魚。它們小巧玲瓏,體長5cm左右,身體背部為橄欖色,體側從頭至尾布滿多條藍色及白色縱紋,臀鰭部也有與體色相似的縱紋,頭小而尖,眼眶虹膜呈現黃色,并泛紅光,非常漂亮,體較圓,胸腹部呈紡錘形,尾部稍側扁,臀鰭寬大,與背鰭相對應,腹鰭較小。雄魚身體細長,體測布有深藍間檸檬色縱紋,各鰭也均長而大,泳姿小巧伶俐;雌魚體較粗壯,身體上的斑紋為藍色條紋夾雜銀灰色條紋,各鰭均較雄性短。

斑馬魚有很多品種,品種間的主要區別在條紋和色彩上,另外,鰭形上也有變化。近年來臺灣還研發出熒光斑馬魚,為觀賞魚家族做出巨大貢獻,可以說是這一領域里的一大壯舉。斑馬魚性情溫和,不會傷害其它魚類,非常適宜與其它品種觀賞魚混養,而且它們是一種比較容易飼養的觀賞魚,很適合初學者飼養。
飼養要點:

1、斑馬魚屬于中上層魚類,它們活潑好動,喜群游,幾乎一刻不停地在水族箱中游動。
2、它們對飼水和餌料要求也不苛刻,只要水溫不低于16℃,水體清澈,有各種魚蟲及人工餌料供給,斑馬魚就可以生活得很好。
3、最好在水族箱底層鋪設一些較大的卵石,以便使沉淀物聚集,保持水體清潔。
4、如在水族箱中栽種一些水草,這樣魚和水草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景色更加美觀。
雌雄鑒別:
雌雄斑馬魚比較容易區分。雄斑馬魚身體狹長,腹部較窄,體色偏黃,臀鰭呈棕黃色,條紋顯著,鰭也較長,比雌魚更加活潑好動;雌魚身體較肥大,游動時搖搖擺擺,體色較淡、偏藍,臀鰭呈淡黃色,鰭較雄魚短,懷卵后期腹部明顯膨大,后期時斑胎呈粉紅色。
繁殖要訣:
1、斑馬魚屬卵生魚類,幼魚經4個月的生長即可進入性成熟期。
2、繁殖時,可挑選四個月齡以上的個體作為親魚。

3、水溫控制在23~24℃范圍內。
4、繁殖缸內鋪以小石頭及水草,便于魚卵附著。
5、將雌雄魚以1:2的比例放入繁殖箱內,一般當天傍晚放入,次日清晨便可產卵受精,受精卵經2~3天即可孵出仔魚。仔魚纖小,需仔細觀察才能勉強看清,當其開始游動覓食時,可先以豐年蝦喂食,1周后可改喂其它小型魚蟲。
6、斑馬魚親魚最喜食自己的所產的卵,故產卵結束后,要立即將親魚撈出,另缸飼養。
以上是本人飼養斑馬魚的一些經驗,喜歡養小型魚并對繁殖感興趣的朋友.就趕快以斑馬魚下手來體驗繁殖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