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貝氏高原鰍
【學名】Triplophysableekeri (Sauvage,Dabry et Dabry)
【英文名】the Bayesian plateau loach
【原產地】中國。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區各江段中,如金沙江下段、岷江中下游,以及嘉陵江、沱江、烏江中下游、大寧河等,在陜西、云南、湖北、和貴州等地也有分布。
【個體大小】屬小型魚類,通常只8~14cm長,在觀賞魚界算是中型魚類了。
【鑒賞要點】體側上部呈淺黃色,腹部棕黃色,頭背灰黑色,體背部有6~7個大的黑色橫斑,背鰭前有3個,背鰭后3~4個;隨分布區的不同,其身體的比例、體色、斑紋等均有很大變化。體側中部還有一列不規則的斑點,一般為6~9個;背鰭和尾鰭上還有許多黑色小斑點,其它鰭為淺棕黃色。在水族箱內,適于與巖石、草叢等景觀配置觀賞。從頂部觀賞效果也很好。

【生活習性】在自然界,貝氏高原鰍生活在水流不是特別急、底部布滿卵石的河流中,常常在卵石的縫隙中覓食。
【雌雄鑒別】貝氏高原鰍的雌雄魚不太容易區分,但認真觀察,可見雄魚眼下方有一月牙形刺突區,下緣與鄰近皮膜分離。生殖季節,性成熟的雌魚腹部會明顯膨大。

【食性】偏動物性的雜食性,主食以水生昆蟲、水蚯蚓、搖蚊幼蟲等為食,兼食植物種子、有機碎屑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以馴化攝食人工餌料,較易飼養。
【繁殖習性】貝氏高原鰍性成熟年齡為2~3齡,非生殖季節,雌雄魚不易區分,認真觀察,可見雄魚眼下方有一月牙形刺突區,下緣與鄰近皮膜分離。生殖期通常在每年的5~10月,重慶及川東地區稍早。成熟卵較小、黃色。懷卵量不大,一般每個成熟個體的懷卵量為300~700粒。有人對四川長江上游馬邊河的貝氏高原鰍的繁殖特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馬邊河貝氏高原鰍于每年10月初,水溫14~15℃時在流水灘上開始產卵,受精卵具粘性。繁殖季節雄魚出現明顯的“珠星”等副性征。精巢分為左右兩葉,卵巢為單一囊狀。成熟雌魚性成熟系數高,平均3331%,最高達5369%。成熟卵巢、卵徑分布呈“雙峰型”,為分批產卵類型。

【觀賞性養殖的建議】1、觀賞性養殖時要注意應該有巖石、礫石作景觀設置,以照顧貝氏高原鰍的生活習性; 2、養殖水溫建議不要超過28℃;3、食物以水蚯蚓等鮮活動物性飼料為主。
【相關背景資料】1、貝氏高原鰍是在距今150年前被三個來自歐洲的生物學家發現并命名的,這三個生物學的名字是:Sauvage,Dabry 和Dabry;2、有的江段目前數量還相當多,為產區的食用魚之一。
【開發前景】貝氏高原鰍有一定的觀賞價值,目前尚未進行開發,有待在開展人工馴化、繁養試驗基礎上進一步改良及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