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星檔案
中文名稱:蓑鲉
俗稱:獅子魚、長須獅子魚
分類地位:脊椎動物亞門/幅鰭亞綱/鲉形目/圓鰭魚科/獅子魚亞科
最大體長:可達45cm
適宜水溫:26℃
分布區域:南非、紅海、印度洋、太平洋珊瑚海域,以及我國的西沙群島和廣東沿海。
食性:肉食性
生活習性:夜行性生物
獅子魚是近年來很流行的海洋觀賞魚類,它們色彩鮮艷,造型奇特,胸鰭和背鰭呈幾近透明的狀態,且長著長長的鰭條和刺棘,形狀酷似古人穿的蓑衣,故又被稱為蓑鲉。它們游泳能力通常很弱,常停棲于礁石的陰暗處,并將腹部貼向礁石,有的甚至倒懸,而鰭條和刺棘就像是京劇演員背后插著的護旗,一幅威風凜凜的樣子,陽光下照射下花枝招展、亮麗多彩。而當它們在海中游弋時,寬大的胸鰭和長長的背鰭悠閑地擺動,就像一只在珊瑚叢中翩翩起舞的花蝴蝶。
獅子魚是一種淺水魚類,多棲息于淺水區域,所以浮潛時經常會見到它們,為了保護自己,它們身上當然也不乏令人畏懼的毒器。事實上,它們是海洋中有名的“毒王”,不單對于小魚非常危險,對于人類而言也有威脅。 長在背鰭、胸鰭和臀鰭上長長鰭條的基部都有毒腺,鰭條尖端還有毒針,其毒液的毒性在海洋魚類中是數一數二的。一般情況下,這些鰭條都處于完全展開的狀態,就像一個刺猬,讓獵食者無所適從,而當硬是有迎鋒而上者時,獅子魚也會毫無顧忌的使出私家毒器。它們的蜇刺過程簡單而有效,當敵害試圖接近時,它們先會向后退,這并不是畏懼的表現,而是為進攻所做的準備,它們的進攻一般在眨眼間就會發生,當毒刺蟄進來犯者體內時,位于毒刺根部的毒囊受到擠壓,迅速將毒液通過毒刺射入肉體,對方不死,往往也會留下后遺癥。
而人類一旦被它們的毒刺蜇到,傷口會腫脹,并伴有劇烈的疼痛,有時候還會發生抽搐。它們的毒素是一些對熱很敏感的蛋白質,而蛋白質在遇高溫、遇堿、遇酸和重金屬時都會變性,根據蛋白質這一特性,如果游泳者不幸被鲉魚刺傷,應馬上將傷口在45℃以上的熱水中浸泡半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既緩解疼痛,又可以分解一部分毒素,然后盡快就醫,通常要經過幾個月的治療才能從麻痹和其它不良反應中恢復過來,如果沒有對傷口進行正確、及時的處理,可能會引起一系列長期的問題。
然而,如此防御嚴密的獅子魚也不是沒有弱點的,它們的腹部裸露,沒有棘刺保護,所以當遇到危險或是休息時,常會看到它們用腹部的吸盤將自己貼在巖壁上尋求自保。這就是它們喜歡停棲于礁石的陰暗處,并將腹部貼向礁石的原因。
獅子魚的胸鰭不僅美麗,擁有毒刺,而且還是捕食的利器。當它們捕食的時候,會用胸鰭完成很多動作。它們經常會擺動著它巨大的胸鰭從水底掃過,用以發現一些潛藏在沙石下或石縫中的小魚,一旦發現獵物,先柔和地前后搖動胸鰭,就像西班牙女郎的群舞,讓整個身體緩緩向前,不僅如此,它們擺動的胸鰭也制造出了一個屏障,限制了獵物的活動,讓它們不得不慢慢后退,最后被趕到一個狹小的角落里。當獅子魚越來越靠近獵物,準備一口把它吞掉的時候,它們的胸鰭就會豎起來,然后開始快速的抖動,目的是吸引獵物的注意力。當獵物蜷縮在角落,被眼前的一切所迷惑時,獅子魚便突然收起它所有的鰭,以最快的速度,在眨眼間將獵物一口吞下,整個捕食的過程非常地兇猛,不能不讓人想起非洲草原上雄獅捕獵的氣勢。
蓑鲉有不少種類,如 短鰭蓑鲉、叉指蓑鲉屬、斑紋蓑鲉、花斑短鰭蓑鲉等等,現就主要品種作以簡介。

翱翔蓑鲉
英文名:Red lionfish
學名:Pterois volitans
分布:廣布于整個太平洋地區。
飼養要求: 水溫24~27℃,pH8.1~8.4,比重1.020~1.025,水族箱中要布置藏身
地點,在適應新環境后會躲藏起來,但慢慢的會出來并充分打開各
鰭。喂食活蝦,活魚,并不時地給一些甲殼類動物。
兼容性:小心
性情:有攻擊性
最小水族箱尺寸:250L
食性:肉食性
體長:成魚可達38cm
難養度:一般
體型特征:身體具淡紅褐色條帶,且具垂直分布全身的黑、白色條紋,胸鰭呈很
大、很高的扇形,背鰭具條紋,背棘有劇毒。
習性:棲息于瀉湖和向海礁內從渾濁的近岸區域至50米深的廣大范圍內,白天通常頭朝下懸浮于隱蔽處,晚上則到處捕食小型魚、蝦和蟹類,捕食時胸鰭大幅擴展,將將獵物逼到一個角落,然后以極快的速度將獵物吞下。

輻紋蓑鲉
英 文 名:Radial firefish
學名:Pterois radiata
分布:太平洋、臺灣海域。
飼養要求:水溫24~27℃,pH8.1~8.4,比重1.020~1.025,剛入缸時,以活的鹽水蝦誘其開口,且缸中要布置藏身地點。
性情:有攻擊性
最小水族箱尺寸:250L
繁殖方式:卵生。
食性:肉食性
體 長:成魚僅12cm
習 性:棲息于較深海域
體型特征:體形較小,身體具紅色、白色及黑色的垂直條紋,胸鰭為白絲狀。

觸角蓑鲉
英 文 名:Broadbarred firefish
學名:Pterois antennata
分布: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及我國的海南島、臺灣和南海諸島。
飼養要求:水溫24~27℃,pH8.1~8.4,比重1.020~1.025,水族箱要布置藏身地點,剛入缸時,以活的鹽水蝦誘其開口。
性情:有一定攻擊性
最小水族箱尺寸:250L
食 性:肉食性,以小型的魚類和蝦蟹類為食。
體 長:可達20cm
體形特征:魚眼上觸角有4~5個橫環,胸鰭鰭膜間有許多黑色紅緣的圓斑,胸鰭鰭條末端及第Ⅱ背鰭軟條末端呈白色絲狀延長狀。
習性:棲息于瀉湖和向海礁,白天躲藏在巖石和珊瑚下面的縫隙中,晚上則出來獵食。通常將頭部對著其隱藏處或狹窄的通道,一旦受到驚嚇會逃回隱藏處。通常單獨或成小群生活。

花斑短鰭蓑鲉
英文名:Zebra firefish
學名:Dendrochirus zebra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我國分布在海南島、臺灣和南海諸島。
飼養要求:水溫24~27℃,pH8.1~8.4,比重1.020~1.025,水族箱馴養能接受漂流的魚、蝦肉。
兼容性:小心
性情:有攻擊性
最小水族箱尺寸:250L
體長:可達25cm
食性:肉食性
難養難度:一般
體型特征:眼上觸角比眼徑長,眼具皮瓣,身體有7~8條暗褐色寬橫帶,前鰓蓋及眼下有黑斑,最長背鰭棘可超過體高,胸鰭有許多暗色條紋。
特性:棲息于珊瑚礁平臺的碎石區和巖石區,也可在瀉湖和向海礁及珊瑚礁區的洞穴里發現。通常生活在數米的淺水,有時會形成小群體,浮游幼體會長距離漂游到亞熱帶地區生活。求偶、產卵在夜晚,雄魚領域性強,會趕走其它雄魚保護自己的領域。

雙斑短鰭蓑鲉
英文名:Twospot turkeyfish
學名:Dendrochirus biocellatus
分布:西太平洋、印度洋、臺灣。
飼養要求:水溫24~27℃,pH8.1~8.4,比重1.020~1.025,水族箱要布置藏身地點,剛入缸時,以活的鹽水蝦誘其開口。
性情:溫和
食性:肉食性,食物包括活蝦,活魚和鮮貝。
最小水族箱尺寸:200L
體長:可達13cm
飼養難度:一般
體型特征:魚體積小,較難發現,胸鰭有黑斑條紋,體色褐紅中帶有淺黑斑。
蓑鲉不僅可飼養供觀賞,且其肉質細嫩鮮美,具有清涼解毒的功效,為高檔食用魚。中國福建沿海還將此魚煮湯,治小兒瘡癤癥。不久前,閩東水產研究所承擔的鬼鲉人工育苗技術推廣項目由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科技外經處組織有關水產育苗專家進行了現場驗收,該項目共育出平均體長為1.75cm的魚苗11.2萬尾,其技術工藝達到大批量人工育苗的要求。相信不久,蓑鲉就能成為水族箱和人們餐桌上的習見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