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隸屬于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動物,是由一種海棲大蜥蜴進化而來,在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完全形成,并頑強生息繁衍至今的爬行動物。蛇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沒有留下好印象,例如“狠毒如蛇蝎”、“見蛇不打三分罪”和“打蛇打七寸”等詞句。其實,事實情況并非如此,任何生物都有追求和平的天性,蛇也不例外,之所以做出對人有傷害性的行為,完全出于自我保護。
蛇具有護卵習性,孵化期間,母蛇會不吃不喝守護著巢穴中的卵,這時如果人無意中接近了它們的巢穴,它們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對人發動主動攻擊;蛇的領地意識非常強,其它動物包括人在內一旦誤入蛇的領地,它也會毫不猶豫的攻擊來犯者;另外,蛇在脫皮前具及強的攻擊性,甚至敢向兇猛的獅子發起主動攻擊。
其實,蛇傷人是被動的,而人傷蛇卻是主動的。曾在一段錄像中看到過這樣的畫面:一條活生生的、頭部被固定在木板上眼鏡蛇,正在進行徒勞的抵抗、掙扎,一個面目猙獰的屠夫將蛇皮從活蛇身上剝離,拎起冰冷、血淋淋的屠刀將其開腸破肚,一條脆弱的生命就這樣被葬送了。我仿佛看到蛇在流淚,聽到蛇在哭泣。人的這種行為是什么?是本能嗎?
自從人類登上地球這個大舞臺之后,片面甚至錯誤地理解“人定勝天”的概念,置自然規律于不顧,掌握生殺大權,予取予奪。我們知道自然界的各個物種,相互依賴,彼此依存,構成一個天然的“食物鏈”,任何一個物種的消失,都會對自然生態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蛇類在生態平衡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蛇種類繁多,達2700余種,占爬行動物總數的42%,根據蛇的生活習性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1、陸棲蛇:捕食蟲、蛙、卵、蜥蜴和小型獸類,有些種類還吃蛇;
2、樹棲蛇:捕食小型樹棲獸類、鳥類和鳥卵;
3、水棲和半水棲蛇:捕食魚類和蛙類;
4、海棲蛇:捕食魚類。
有人將大型無毒蛇放養在糧倉里,由于蛇身體修長,可以長驅直入鼠穴捕食老鼠。蛇的胃口很大,據統計,一條黑眉錦蛇從春至秋季,能捕捉150多只老鼠,比貓還厲害。
蛇不僅能幫助人類捕鼠,還是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動物。無論是毒蛇還是無毒蛇都具有鮮艷的色彩(少數種類除外)、婀娜多姿的體態和變幻莫測的花紋。有些種類經過人工長期飼養會變的很溫順,容易與人相處。
一、球蟒

小型蟒蛇,1~1.5m,原產西非和中非的低地雨林。以小型獸類為食,性情溫順,容易飼養。球蟒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寵物,可大量人工繁殖,我國市場上出售的主要是人工繁殖的個體。
二、紅紋滯卵蛇

又名紅點錦蛇,中小型無毒蛇,體長1m左右。原產我國南北各省,國外見于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半水棲蛇,主要捕食泥鰍,也捕食蛙類和其它魚類。容易飼養,性情溫順,但剛購回的蛇野性較大,受驚會咬人。市場上出售的個體主要來自野外,選購后首先要驅蟲。
三、雙斑錦蛇

小型無毒蛇,體長70~80cm,最長可達1m,中國特有種,廣泛分布于我國南北各省。陸棲蛇類,棲息于灌木叢、草叢、溪流邊。食性雜,捕食昆蟲、蛙類、蜥蜴和鼠類,性情溫順且膽怯。市場上出售的個體主要是來自野外,選購后首先要驅蟲。
四、三索錦蛇

大型無毒蛇,最長可達2m。我國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香港、云南。國外分布于印度、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性情較兇猛,捕食蛙、鼠、鳥和蜥蜴,市場上出售的個體主要是來自野外,選購后首先要驅蟲。
五、加州王蛇

大型無毒蛇,體長可達1.8m,是一種及具有魅力的爬寵,原產北美洲的各種生境,包括林地、農田和草原,高度陸棲蛇。性情較兇猛,主要捕食小型哺乳類和爬行類,連劇毒的響尾蛇也是避免不了成為它的美味佳肴(它對響尾蛇的毒素有免疫力),但加州王蛇對人卻比較友好。以可大量人工繁殖,我國市場出售的主要是人工繁殖的個體,但較難尋覓。
六、綠錦蛇

中型無毒蛇,分布于我國貴州、海南、湖北、四川、云南,以及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等地。樹陸兩棲蛇,性情較兇猛,捕食蜥蜴、鳥類、鼠類。市場上出售的個體主要是來自野外,選購后首先要驅蟲。
蛇不是都適合人工飼養,像玉斑錦蛇、翠青蛇等無毒蛇雖然性情溫順,花紋美麗、色彩鮮艷且從不攻擊人,但是適應能力差,成活率及低。再比如尖吻蝮、白唇竹葉青、加蓬絲蝰同樣具有美麗的花紋、鮮艷的色彩,但性情兇猛,而且都是大名鼎鼎的劇毒蛇,飼養危險性比較大,沒有合適的飼養設備、捕捉工具、嫻熟的捕捉技巧、足夠的把握和勇氣最好不要碰它們。
蛇在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中無疑是非常成功的物種,它們原始、奇特、迷人、神秘,但由于人類錯誤的認識,使蛇長期以來蒙受不白之冤,經常慘遭被殺的命運,而且它們的生存空間和生存環境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正在急劇縮小和迅速惡化,許多種類已面臨資源枯竭的境地。蛇渾身是寶,雖然毒蛇能致人死亡,但毒蛇的毒液是制作抗蛇毒血清的原料,且蛇在自然界對控制鼠類數量、維持自然生態平衡中創造的價值也是難以用數字來衡量的。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該反省了,不要讓蛇類從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永遠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