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鯉是觀賞魚(金魚、錦鯉、熱帶魚)三大支柱之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觀賞魚的市場越來越大,錦鯉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錦鯉的起源、發展如何,其品種有多少,是如何選育呢,本人將生產經驗寫成文,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錦鯉的起源,目前眾說紛紜,大約有以下幾種:有人認為錦鯉的起源就是鯉魚的起源;有人認為是江西興國的紅鯉、浙江杭州的金鯉傳入日本后因突變后由日本人民選育而成;也有人認為是鯉魚突變后由日本人民選育而成……
關于錦鯉的發展,大家的看法一致:是由日本人民不斷選育而發展到今天,并且是日本人民不斷向世界各地推廣而為廣泛認識。
目前錦鯉界大致將錦鯉分為十三大品系,若細分則有百余個品種,目前世界各地舉行了很多錦鯉比賽,據比賽的大小程度約將比賽種類分為5—13類,以上的分類是從觀賞的角度分類。
分類可從不同角度進行,目前專業人士從生產培育的角度將我國錦鯉分為二類:一類被稱為日本錦鯉:又可細分為二類:一類是在日本專業養殖場或中國香港或臺灣養殖場養殖后通過各種渠道運到中國大陸出售的,其質素優良、花紋很美、價格較高;一類是在中國的高檔專業錦鯉養殖場引進純種日本錦鯉繁殖后養成出售的由于養殖技術及飼料等各種原因,其質量與價格有高有低;一類被稱為國產錦鯉,是在中國大陸的普通觀賞魚養殖場隨意選擇低檔親本并簡單配組繁殖生產后出售的,有時甚至象生產鯉魚一樣,在一個大池中放入各種親本及魚巢,等錦鯉產卵后取出魚巢,孵化并養殖、出售,其數量大但質差且價格便宜。
在實際生產中,國內的錦鯉的品種是如何培育呢?本文從專業的日本錦鯉養殖場實際生產中列舉一些情況來說明:
1、紅白+紅白→紅白+全紅+全白+丹頂:此配組中丹頂出現的概率很低(如果在子代中有大正三色就說明此紅白親本中有大正三色的子一代或子二代,如果出現昭和三色,就說明此紅白親本中有昭和三色的子一代或子二代,這種情況在國內的養殖場中時有出現,尤其是出現大正三色)。關于淘汰率,這要看養殖場的技術水平、經濟實力、銷售市場、經營與發展目標與策略等具體情況,如日本的許多養殖場在第一次選別時就只留養不到10%的紅白,其余的全部淘汰;而國內的許多專業日本錦鯉養殖場在第一次選別時只會淘汰全紅及全白,因為在大陸的銷售市場中,講的簡單些,除了全紅與全白外,幾乎都能賣,筆者甚至看到有人將全白買回家。所以,國內的錦鯉淘汰率不高。但是國內的養殖水平較低,好的錦鯉很少,曾有國內的錦鯉到日本去比賽,但由于差距很大,根本無法得到名次,只是因為組織者出于安慰的角度才給遠道而來的中國錦鯉頒過幾個鼓勵獎。國內錦鯉的品質提高還需要水產業內人士的長時間共同努力。
2、大正+大正→大正+紅白+全紅+全白+別光+丹頂三色+雜鯉,在此配組的后代中丹頂三色的概率極低,紅白的質量一般不好,只有優質的大正與別光才會選為親本,否則都會出售。
3、昭和+昭和→昭和+紅白+全紅+全白+緋寫+白寫+丹頂昭和:在此配組的選別在一般情況下是在魚苗能平游時就將紅白+全紅+全白全部淘汰,因為此配組的子代中紅白的質量很差(也有例外:在2002年,有的養殖場在繁殖時極不順利,親本與苗種嚴重不足,就等養殖一段時間后再淘汰全紅及全白,而此紅白質量雖差但還是可以有一些市場銷路)
4、紅白+大正→紅白+全紅+全白+大正+別光+雜鯉,此配組較少見,在親本不足或改良大正時可能出現,一般而言,從遺傳上說改良大正主要是從不同血系的大正配組或與大正+昭和配組以改良大正三色(此配組也可改良昭和的一些特征)
5、丹頂+丹頂→丹頂+紅白+全紅+全白,但在實際生產中丹頂出現的概率并不很高,因為從遺傳上說,丹頂本來就是紅白中一個組成部分,只是丹頂的紅斑在頭頂而已,如果從遺傳學理論上說只有當丹頂一直重復雜交多代時后代中是可以有較高出現丹頂的概率,但在實際銷售市場中,丹頂的銷售量并不大,而這樣做要花費很多時間、人力、財力、物力,對企業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所以在生產中很少有人去做這個工作,倒是丹頂+紅白或丹頂+大正的配組情況會多一些,如丹頂+大正三色的配組的后代中丹頂三色的概率會大一些。一般情況而言,是丹頂+紅白的配組最為常見,其次是丹頂+大正三色。
6、紅白+昭和→紅白+昭和+緋寫+白寫+全紅+全白,此配組較少見,理論上說有可能改良昭和或紅白的一些特征,實際生產中出現往往是因為養殖場的親本儲備出現不足,從實踐中分析,父性與母性遺傳的影響的特點要用一個較長的篇幅去說明其一些特征,這里省略。
7、昭和三色+大正三色→昭和三色+大正三色+緋寫+白寫+紅白+全紅+全白+雜鯉,這種配組可用于改良昭和或大正的一些特征,在實際生產中較少出現。
8、緋寫+緋寫→緋寫+昭和+白寫+紅白+全紅+全白,這種配組理論上用于穩定緋寫的特征,但在實際生產中較少出現,因為緋寫的市場并不大,從昭和中出現的的緋寫已經夠市場銷售了。倒是緋寫+昭和的配組的出現概率高一些,因為此配組可用于穩定緋寫的特征或改良昭和的一些特征。
9、白寫+白寫→白寫+昭和+黃寫+紅白+全紅+全白,這種配組可用于穩定白寫的特征,但實際生產中較少出現,因為在市場銷售中,白寫的市場份額不大,倒是白寫+昭和的配組的出現概率高一些,因為理論上說有可能改良昭和或白寫的一些特征。
10、丹頂三色+丹頂三色→丹頂三色+大正三色+紅白+全紅+全白+雜鯉+別光。此配組在生產中有,其子代中丹頂三色出現的概率會高些,其中的紅白質量較差。
11、黃金+黃金→黃金+雜鯉
12、秋翠+秋翠→秋翠+雜鯉
以上是一些實際生產中常見的配組方法與后代產生情況,還有許多品種與配組等情況。從理論上說,所有的錦鯉在生物學分類上屬同一個種,都可以雜交,所生的子代都能性成熟而且可以繁殖,但質量怎樣就各有不同,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列出。在改良中還有許多問題要考慮,在生產中也還有許多方法,限于篇幅本文僅列舉一二。
以紅白為例說明一些情況:在目前,對紅白的紅質認為有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暗紅,一種是較淺一些的緋紅,另一種是明亮的大紅。。每種紅質的遺傳特性有所不同。目前日本由于生產多年,紅白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穩定的血系,如大日紅白、仙助紅白等,每個血系都有其特點,當然,這些血系的特點不僅僅是紅色的不同。在生產中就要考慮紅白的血統對后代的影響。大正三色與昭和三色也一樣,都有一些較固定的血系,其花紋與質素等都有各自的特點,在生產中要考慮其血系的影響。
以抗病力為例,錦鯉的抗病力不強,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錦鯉是鯉魚的突變種,其體質本來就不強,品種特征不穩定,在其品種特性的提純過程中,又經常是以近親去配組而進行繁殖的,這是為什么其抗病力不強的原因之一,也是錦鯉品種特征不穩定及優秀率不高的原因之一。這種情況與食用魚完全不同,因為錦鯉行業的經濟總量不大,投入的經費有限(基本只有企業或個人自行投入),可供選擇的親本有限,但在繁殖中要考慮的內容卻多于食用魚,如斑紋、顏色等(食用魚可供選擇的親本的量很大,政府或企業可以投入很大的錢財、人力、物力,卻只考慮生長速度、抗病力、體型等)。從另一角度也說明,根本問題在于只有當斑紋及抗病力等因素在基因中有穩定的表達與遺傳時,生產中抗病力與優秀率不高等問題才能解決,但這有賴于科技的進一步發展。
為了提高抗病力,就必須等錦鯉的各種好的性狀較完全表達時才能做親本,傳統生產中是這樣考慮的,1、一定要完全性成熟后一段時間,如雄魚在二足令就已經性成熟,但至少要三令才用,雌魚在三足令就已經完全性成熟,但至少要四令才用;2、一定要有一定的體長與體重,雌魚至少要60厘米以上,體重在4.5公斤以上,一般都在70厘米左右,80厘米左右的親本也不少見;雄魚至少要50厘米以上,體重在3.5公斤以上,一般都在60厘米左右。3、親本與后備親本在不同的血系中及不同的養殖場中選擇后留養。有了這些生長時間、體長、體重等標準,才能充分觀察錦鯉的狀況4、再則,在培育過程中一定盡量少用藥,盡量觀察魚在自然狀態下的生長,從中選擇優良的魚做親本。
在錦鯉生產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食用魚的生產中,同一批的魚苗中一定有一些魚生長速度特別快,這些生長快的魚入選親本的概率很高,但在錦鯉養殖中,這些生長快的魚入選親本的概率很低,因為這些生長快的魚可能生長速度與抗病力都不錯,但其花紋及紅質、白質等通常不好,而錦鯉又必須有好的花紋及紅質、白質等質素,這說明花紋與質素的遺傳明顯弱于生長速度及抗病力的遺傳,但我們又必須將花紋等放在首位,這是為什么錦鯉抗病力不強的原因之一,也說明根本問題在于只有當斑紋及抗病力等因子在基因中都有穩定的表達與遺傳時,生產中優秀率不高抗病力不強等問題才能解決。
在過去的生產中,為了解決其生長速度及抗病力的遺傳問題,有人用全鱗食用鯉或少鱗食用鯉與錦鯉雜交,但其后代的表現很不盡如人意,其生長速度、抗病力的遺傳的問題雖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其花紋與質素的表現太差,多代近親選育后其花紋與質素雖有改善,但生長速度、抗病力的問題又出來 了,當然,也得到了一些品種,如德國系的錦鯉。在科技高速發展及錦鯉市場不斷擴大而導致養殖場的經濟能力不斷提高的今天,這樣的想法可以重新設計并實施,如從食用鯉的基因中提取好的生長速度與抗病力的因子移入錦鯉的基因中,并將花紋與質素的因子加以固定,使錦鯉的優秀率不高及生長速度與抗病力不好的原因得到根本改善。當然,采取雜交、回交等原來的辦法也可以有思路再做一次。
以上所說的僅是從斑紋及質素、抗病力等方面改良的一些考慮,但在實際生產中還需要考慮許多東西,如父性遺傳或母性遺傳等等。
在國內專業的日本錦鯉養殖場的實際生產情況如何呢:從理論上說,品種的改良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財力、物力,而且要耗費很多年的時間,因為每個親本都要單獨生產與記錄,要根據培育目標進行多代選育才有可能得出一個可能還是初步的結論或是難以達到目標的結論,這對于一個普通養殖場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很難去做的。在實際生產中,由于資金場地等原因,如親本很有限,場地也不夠,有一些場按1:3-4的配組選擇親本后,讓錦鯉自然繁殖,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子代混在一起長大,有時會很難甚至無法知道其親本是誰,這種做法不夠科學但情有可原,因為養殖場要生存。之所以稱其為專業的日本錦鯉養殖場,是因為其出資買了較好的日本錦鯉做親本而且較注重配組而已,有了較好的親本與配組,子代自然就會好些。而實際上,日本錦鯉養殖者一般不會將特別好的可以做親本的錦鯉賣給國內的錦鯉養殖場,再加上國內目前的錦鯉養殖水平也不如日本,所以,國內的錦鯉生產水平要提高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特別是在國產錦鯉養殖場,因為自身的資金實力有限又要考慮生存問題,就較少考慮這些遺傳與品種等問題,很隨意買些親本,簡單生產,只要繁殖出的魚有花紋,就可以賣錢。這種魚質量通常不好,而且有的錦鯉很難判定其親本是誰,更不用說象日本錦鯉那樣要求甚至要能看出血系如何。在我國大陸的錦鯉銷售中,由于經濟能力與鑒賞能力的不同有二種觀賞方法一是在水池中自上向下觀賞,一是在水族箱中從側面觀賞(按理說這不是錦鯉的的最好觀賞方法,因為這樣無法欣賞錦鯉花紋等的美。當然,錦鯉正在逐步推廣的過程中,由于許多人對錦鯉的認識不夠,認為在側面也有很多值得觀賞的地方),這是導致國產錦鯉市場很大的原因之一,因為低的經濟能力與鑒賞能力的人大量存在。
以上的論述只是從品種的配組等方面說明一些情況,從另一角度說,這都是內因方面。錦鯉是鯉魚的突變種,這點已為人們所認識和接受,但突變的內在原因是什么呢?是基因本身的突變,還是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導致基因突變呢?后天的各種因素如溫度、飼料、水質、放養密度等各種因素對錦鯉的養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從以上的簡單論述中可以看出,錦鯉養殖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要將錦鯉的品種培育論述完整,這需要很長的篇幅,而要將錦鯉的品種培育好,這需要水產業內人士長時間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