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近代畫史叢稿》
著者:朱萬章
出版: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8年1月
開本:16開本
定價:30.00元
朱萬章畢業于中山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在廣東省博物館從事書畫、金石鑒藏、整理與研究工作,為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新近付梓的《嶺南近代畫史叢稿》分上、下兩篇,筆者自2000年以來即在潛心明清美術之暇,注意搜集近代嶺南畫史資料,并相繼撰寫30余篇相關文章刊發于海內外學術刊物。本書的主要內容,即是在這些文章中的遴選。上篇主要為專論,大多為博物館舉辦書畫展覽、出版圖錄撰寫的專文或就某些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書畫作品、書畫家個案展開的學術討論、其中不少資料乃未見或較為罕見。下篇則為書畫鑒定和收藏類文章,大多來自于長期摸索書畫的心得體會,有感而發。這兩類文章的結集反映了近十年來筆者對近代嶺南畫史的關注。作者在后記中說明“希望這種集中‘展示’能為人們進一步認識近代嶺南繪畫的發展、嬗變及其影響提供更多的參照。”
《天書》
著者:韓美林
出版: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7年10月
開本:8開本
定價:760.00元
畫家韓美林30多年間一直在從事著一件鮮為人知而十分有意義的事,他把從甲骨、石刻、巖畫、古陶、青銅、陶器、磚銘、石鼓等各種古代文物上搜尋到的,有些是至今也沒有破譯的古代符號、文字,以毛筆書法形式進行臨摹,匯集成冊,并由知名學者季羨林題書名—天書。黃苗子題詩:“倉頡造字鬼夜哭,美林天書神靈服。不似之似美之美,人間能得幾回讀。”書前序文《天書有字又有情》和《神筆天書》分別由知名學者李學勤和文聯副主席馮驥才作,韓美林自序。此為普通精裝版。
《天書》另有簡裝版,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16開本。
《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
中國繪畫史》
作者:萬青力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1月
開本:16開本
定價:98.00元
此書稿為萬青力先生自1992年起開始在臺灣《雄獅美術》雜志的連載,因其在1995年患白血病而一度中斷寫作,先后歷時十二年,于2004年為臺灣雄獅美術圖書有限公司結集出版了繁體字本。時至今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經臺灣遠流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許可授權于2008年1月在國內出版簡體字本。全書十五萬余字,并附有四百余幅精彩圖像,探源發微,揭示出在歷史蛻變、觀念變革、社會轉型以及市場主導下,十九世紀繪畫的多元多樣的演變軌跡,為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的變因找到了歷史淵源。
美國知名中國藝術史學者李雪曼博士在《遠東藝術史》一書中曾說:“從1800年以后,繪畫在中國寧可說變成重復,創造力已經被耗盡。”而兼具創作者和學者雙重角色的萬青力先生,在《緒論》中闡明了其撰寫本書之目的:“筆者不敢茍同這一判斷,因此特擬‘并非衰落的百年’為題。”又說:“本書的主旨在于陳述史實,不在辯駁,而在陳述中自然貫穿筆者的歷史觀,或許可以提供另一種不同的判斷。”他從中國藝術傳承自主的角度,結合西方邏輯推論的演繹,深入分析歷史,來論證了其“中國歷史上某些非經濟、政治的‘強盛’、‘一統’時期,卻每每為藝術的突破和發展提供了轉機”的觀點,也更好地揭示出19世紀并非中國畫史上衰落的百年,而是中國繪畫史上實現了審美觀念和時代風格的又一次轉變的關鍵時期。
全書分四章:一、歷史蛻變中的繪畫;二、觀念變革中的繪畫:19世紀前期(1800-1840);三、社會轉型中的繪畫:19世紀中期(1840-1870);四、市場主導中的繪畫:19世紀后期(1870-1900);最后,從“八破”畫看19世紀中國繪畫的時代特征來作為本書的結語。序分別由薛永年和熊宜敬所作,依次為《以自己的眼光觀察世界》和《百年何衰?立言反正!》 。
其中,薛永年先生從多年同窗的角度認為:“他(萬青力)以畫家和學者的敏感和素養,靠眼界遍及中西的廣闊視野,使用歸納方法,深入追溯源流,努力超越成見,在闡幽表微的同時,洞悉了關系晚近中國畫發展演進的深層聯系。”而作為《典藏》雜志總編輯的熊宜敬先生則從一個出版人的角度,指出現今有關中國繪畫史的著述多依托于前輩學者專家的觀點或慣用西方強勢文明的論點強加于中國繪畫史的詮釋上,所以萬青力先生出版這本“具有獨立思考、理論精辟、取材全面的中國繪畫史著作”是“非常令人欣慰和振奮的”。
【萬青力,1945年生于北京,安徽宣城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畢業。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碩士、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大學藝術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陳#8195;都、韓#8195;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