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生主編讓我談談我們美術與設計學院,我覺得能夠在《當代中國畫》這一當代學術刊物上向全國展示一下我們學院的面貌,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更何況,我正在主持這個學院的工作,我覺得有責任讓同仁和社會更加廣泛地認識和了解現在的南通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畢竟她有自己存在的現實。

南通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位于江蘇省南通市東南樹木蔥郁的鐘秀校區。由于南通地處長江之尾、黃海之濱,這里藍天清澈,江海交匯,四季分明,與上海、蘇南隔江相望,自古素有崇川福地的美譽,加之在上海一小時經濟圈中,從周邊的高速公路、鐵路線、跨江的蘇通大橋,都能夠快速地進入或走出這一古人稱道的清靜之地,這就使得美術與設計學院的文化自然而然地秉承了地域之氣,悠潤于江海匯通的靈韻之中。值得寫上一筆的是,南通大學領導目光深邃,才思敏捷,高屋建瓴,從文化理念的高端上引領大學發展,使我們學院的人文追索、藝術教育、藝術作品的發生發展沿著張謇先生在百年前就倡導的辦學理念,走“祈通中西”(南通清末狀元張謇語,南通大學校訓)之路,形成了與時代發展互動、“力求精進”(同上)的文化軌跡。
多年來,這個學院的成長同樣經歷了一個認識自身、文化建設、自覺融合于長江三角洲生活現實并走向國際的過程。伴隨著文化的自覺養成、努力拓展、大大小小的歷史之痕與年輪的磨合增長,在國家文化演進的平臺上逐漸展示出自身的存在價值。文化觀念終于以現實的應有高度加入到大學美術教育和自身應有的藝術創作行列之中。藝術思維由于活力的上揚,導致了學術氛圍對教學需求的相互支撐,教師的作品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和全國專業性大展并獲獎,并常年成為出版單位的創作基地,歷年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的教育人才和專業創作人才。學院現有美術學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美術學(分設中國畫、油畫、版畫方向);藝術設計(分設染織設計、環境設計、裝潢設計、動漫設計方向);工業設計(設產品造型設計方向)等3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70人;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工業設計3個教研室和1個實驗中心;美術學為校級品牌專業重點建設學科。近3年,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科研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2部,主持部省共建實驗室項目1個、江蘇省教育廳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6個。

回顧來路,南通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的支撐基礎是原省屬高校南通師范學院美術系及原南通工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工業設計專業,是乘2004年11月南通大學成立的東風合并組建了該院。這里有必要強調,原南通師范學院美術系建于1984年,是當年除了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之外,江蘇最早的高等師范美術專業。1992年被原國家教委選定為全國高師藝術教育改革試點單位(全國僅有7個單位被選定,是當時江蘇省唯一被選定的美術教育改革試點單位)。1995年5月,被吸收為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研究會高師專業委員會首批團體會員,1987年和1992年曾參加原江蘇省教委組織的“高等師范院校人才培養規格研究”和“高師專業基本技能訓練”的研究。1999年9月南通師范學院美術系首次招收美術學專業本科生,2003年獲得美術學學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美術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工業設計專業在原南通工學院機械系誕生,當年招收首批本科生,并于2004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原南通工學院紡織系于2001年創辦了藝術設計(服裝設計方向)專業,南通大學組建后與原師院美術系美術學藝術設計方向學科整合為藝術設計本科專業,2005年獲學士學位授予權。

有意義的是,現在,這里集中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著名高校、海外名校畢業的教師群體,他(她)們來自大江南北,學習背景優良,思維活躍,積極向上,充滿生氣,形成合力,組成了一個良好的專業梯隊。在這70位教職工中,專任教師有62人(含雙肩挑人員),有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含雙肩挑),有博士2人,碩士33人。社會兼職有國家教育部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高評委,國家、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畫院特聘畫師,國內各種藝術設計協會的理事等等,文化活動半徑在歐美與東瀛之間。
為了提高辦學層次,我們學院主動派出教師參加國內各種專業學習或培訓,并先后聘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袁運甫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袁運生教授、諸迪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許平教授,南開大學范曾教授,同濟大學林家陽教授、南京大學藝術研究所吳為山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范揚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奚傳績教授,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阮榮春教授,上海師大美術學院徐芒耀教授,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徐堅教授等為兼職教授。常年進行國際性的學術互動,聘請海內外專家學者來學院講學,建立了十六處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和學術訪問點,組織中外學生進行教學對流活動,營造了應有的學術氛圍。

為了讓學院辦學的硬件與時俱進,我們積極行動,成功地申報了得到數百萬投入的部省共建實驗室項目,擴展畫室、絲網版、銅版畫工作室、家紡設計、工業設計實訓室及動漫設計等專業設備,建立了力所能及的教學與藝術創作的空間。
但是,教師們深知,不管外部條件如何,無論是自身還是對學生的培養,藝術的審美感知能力建立與有效引導、實施才是最為首要的。文化認識的層次與定位尤其重要。大家始終認為,大學美術教育應以傳播“真、善、美”的文化為天職,應以激發學子的藝術審美感知能力為根本,學生文化素養的具備才是我們努力的成功所在,應當用不懈的專業追求和相應的文化水準去面對流水不息的莘莘學子及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

為了這個境界,教師們自覺學習,以立德、精技為先,以大學精神主導自己的美術教學和專業創作。所謂“為師者必須立德方可立藝,行德者,必養其心,德在其中,其心始正”(見《南通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作品集》序,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所謂“書畫之道,述心為上,心入畫中,畫能有誠,以誠換心,方可得教育之效(同上),都是我們平時對為師者德行要求、才藝定位、執教水平的明確認識和篤實操守。
在面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過程中,大家為大學美術教育氛圍的形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從課程設置到課堂教學每個環節的具體操作;從教學大綱到課程建設及教材的選擇或編寫,都以學術與教學的有機結合為研討焦點。而永久性的課題是探索在當前這種全國美術招生的形勢之下,如何激發學生審美感知能力,不斷推動創造力的培養。特別是在面對信息社會文化流變中不斷呈現的藝術新形態時,我們追求思想認識與藝術方法的相輔相成,探索如何將視覺語言的審美表達對應于思想認識和藝術感知中的習慣養成;如何以教師作品的視覺誘導將學生帶入文化認識的應有高度,用審美的真實品格與境界,有效地抵御種種世俗的專業虛招和擦邊動作,抵御偽藝術嘴臉對學子的不時干擾和“忽悠”。在執教之余所產生的創作,既展示了教師與藝術家身份重疊辛勞下的現實水平,更加重要的是體現出其所具備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學術傳播的數碼時代,由于江海文化的養成,憑借追求海納百川的文化認識和月映江流的藝術境界,我們的藝術思考與行為肩負著多重使命:以德為先,行藝術教育使命之本;以現實生活感受為因,傳播高標的創作主線;以“真、善、美”的存在,讓藝術文化延伸于健康的陽光通途之中,去影響我們的學子。無論是中國畫的筆墨、油畫的語言,還是藝術設計的視覺表達,都成為我們辦學理念與專業追求的體現。

歡迎朋友們到江蘇省南通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來。在這江海平原的花園城市之中,我們可以晨睹江涌狼山日出,午踩黃海魚浪,夜賞濠河燈輝,更可以感受到我們學院的文脈所在。
吳耀華,1959年生于江蘇如皋。現為南通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