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富開始賤賣在上海的不動產,業界老大萬科也似乎鐵了心要將降價進行到底,許多開發商都說現今的日子是王小二過年,許多學者也說這個產業這個市場危險危險。
于是,主管部門發了聲音,中央領導定了基調,地方政府出了政策,媒體輿論給了支持。
救市,似乎成了在弦之箭。
且慢!
在眾多的專家學者和媒體的評論分析文章中,更多的探討了救市的操作手段,以及對救市后市場的反應和前景的預測,卻鮮有人提及救市的兩大核心問題:我們救的是什么市?我們為什么要救市?
縱觀許多的評論和分析,救市的理由無非兩個,一是開發商資金鏈告急,無力將游戲繼續下去,二是購房者觀望氛圍日益濃重,有錢寧可存銀行也不愿買房,長此以往樓市危矣。而樓市崩盤勢必引發金融危機,并最終危及宏觀經濟的安全運行。
如果這樣的解讀和判斷是基于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自然無話可說,但我們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嗎?或者說我們是一個真正的市場嗎?
在前不久同一位來自臺灣的房地產人士交流的時候,當提及大陸和臺灣的樓市最大的區別在哪里時,他的回答是“市場化程度”。
他告訴我們,在臺灣開發商只要付清了土地款,并遵守土地使用性質和依法納稅之外,剩下的一切都由開發商自己說了算,包括開發時間、周期,推案的時間和力度以及價格等等。但在大陸就不行,政府不僅完全控制著土地的所有權,同時也能通過行政命令或審批制度控制開發商包括定價在內的一切市場行為,留給開發商和購房者的操作空間非常有限。
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通過對地產上市企業近一年的跟蹤調查,得出了2008年全國地產開發企業短缺資金4000億的結論,而國泰君安的研究部門則將這個數字提升到了7100億,一位網友在其博客中又將這個缺口擴大到了10000億。
開發商是否缺錢,答案是肯定的,但問題在于是哪些開發商缺錢。
無論是在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還是國泰君安的報告中,抑或是在那位網友的博客文章中,不難發現在那份嗷嗷待哺的名單上,鮮有國有企業的名字。不管是十五家央企,還是由地方政府絕對控股的房地產企業,它們中的大部分至今依然過著有錢有地的滋潤日子。
這些企業在樓市興起的過程中,從政府手中獲得了大量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土地,并永遠能得到銀行以及地方財政的支援。之所以能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顧,不僅是因為它們是政府的錢袋子,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是各級政府控制和調節市場的利器,有了它們,政府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的根據自身的需要改變市場的供求關系。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說法過于聳人聽聞,畢竟這些企業中沒有一家可以在土地儲備量和開發規模上同碧桂園、萬科、富力這些民營企業相比。但不要忘了這些企業都有共同的幕后老板——政府。誰還敢跟政府比土地儲備?
不僅如此,誠如那位臺胞所言,政府還通過各種行政手段來進一步調節市場。比如去年12月,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布《土地儲備管理辦法》,其中規定“要明確填寫建設項目的開工時間、竣工時間。屬于商品住宅項目的,原則上開發時間最長不得超過5年”。以行政手段逼迫開發商入市,人為增加供應量以改變供求關系。
而地方政府更是連法規也懶得出(當然更多的時候是不方便出),某一線城市一個中心城區的主管部門,就曾經明令區內的開發商所有的在售項目均價不得低于每平方米3.5萬元,否則就以破壞區內招商環境論處。
不難看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并不是一個完整成熟的市場市,而是一個政策市或者說是一個政治市,這個產業和市場的興旺和危機,與市場規律沒有太多的本質聯系,倒是與政府的政治傾向性和政策更為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
那我們現在又是在救一個什么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