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今年選派31名干部赴基層掛職
農業部黨組高度重視選派干部參加掛職鍛煉。根據中組部的統一部署和部黨組的安排,今年農業部共選派部機關和部屬單位31名干部掛職,其中26名同志參與扶貧聯絡、基層掛職以及“博士服務團”,另有5位同志被選派到新疆承擔援疆任務。掛職干部當中有副局級干部6名,處級干部9名,專業技術干部12名,青年干部4名。選派掛職干部的力度是近年來最大的。
9月12日,農業部召開2008年扶貧聯絡、基層掛職干部和“博士服務團”成員座談會,部黨組成員、人事勞動司司長梁田庚代表部黨組看望即將赴任的掛職干部并與他們親切座談。
梁田庚指出,有計劃地選派干部到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參加掛職鍛煉是中央的一貫要求,也是我部一直堅持的提高干部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地、縣級政府是我國國家管理體制的重要層級,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陣地。到地、縣及有關部門掛職鍛煉,為我們的干部提供了一個鍛煉自我的契機、一個展示才能的舞臺、一個提高能力的機會。他希望掛職干部帶著一顆向實踐學習、向基層干部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的心去經受鍛煉,同時把基層的情況、農民的心聲、政策落實情況真實地反映上來,為部黨組的決策提供參考,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梁田庚強調,作為掛職鍛煉干部要認真學習政策和業務,要注重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要處理好與當地干部群眾的關系,要嚴于律己、勤政廉政,要善于積累經驗,他還特別對青年干部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他們通過掛職鍛煉,切實經受考驗和思想磨練,堅定理想信念,切實樹立創新意識和全局觀念,不斷提高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會前,人事勞動司專門組織對新一批的扶貧聯絡組成員、基層掛職干部和“博士服務團”成員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培訓,為他們盡快適應新崗位的要求,做好掛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人事勞動司和發展計劃司的有關負責同志出席了培訓座談會。
未來8年我國將重點培育16個優勢農產品品種
農業部10月3日發布《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提出未來8年將重點培育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棉花、油菜、甘蔗、蘋果、柑橘、天然橡膠、肉牛、肉羊、奶牛、生豬和出口水產品等16個優勢品種,并在全國劃定58個優勢區。
據農業部統計,去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別達到98%、80%、70%和59%,四大糧食品種九個優勢區域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85%,兩大蘋果優勢區鮮蘋果出口額約占全國的70%。實踐表明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優化了全國農業生產力布局,促進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向縱深發展。但是,優勢區域仍然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社會化服務相對滯后、產業化組織化水平不高、扶持政策尚不完善等亟須解決的問題。
規劃確定到2015年將形成一批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一大批優勢農產品生產重點縣,形成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通過區域布局的優化,推動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在區域農業功能、農產品基本供給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資源高效利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等5個方面得到強化。
同時,規劃在逐一分析16個優勢品種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基礎上,劃定了各品種的優勢區域,明確了主攻方向和發展目標。為處理好同一區域內不同優勢品種之間的相互關系,規劃還提出了復合產業帶的概念,明確了各類復合產業帶的發展方向。
這份規劃還提出了實現目標任務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強科學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強化優勢農產品生產基礎支撐,提升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農業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促進優勢區域農產品產銷連接,不斷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加大優勢區域扶持力度等。
四川重災區首家村鎮銀行掛牌開業
12日,由中國民生銀行發起籌建的彭州民生村鎮銀行正式掛牌開業,這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災區設立的首家村鎮銀行。
據介紹,彭州民生村鎮銀行注冊資本金5500萬元。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在貸款方式上包括個人抵押貸款、中小型企業抵押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推行設施設備動產所有權、攤位租賃使用權、出租車經營權等抵質押方式,其中攤位租賃使用權抵押方式在成都銀行業內尚屬首次推出。商戶只需把自己的商鋪攤位使用權作為抵押物,經銀行審核之后,就可獲得抵押擔保貸款。
四川省銀監局有關負責人稱,此前,四川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改革試點已經有6家機構開業,分別是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四川北川富民村鎮銀行、四川儀隴惠民貸款公司、四川平武富民貸款公司、廣元蒼溪益民資金互助社和成都市邛崍國民村鎮銀行。截至8月末,以上6家機構存款余額合計13074萬元,發放貸款余額12961萬元。
中央提出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這為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描繪了新藍圖,順應了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農村公共事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發展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建設等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上學難、看病難、飲水難、行路難、養老難等成為影響農村生產、農民生活的“攔路虎”。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后,就不可能有農民生活的全面小康和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盡快改變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后狀況,既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推動農村公共事業快速發展、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黨中央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方針,實施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公共財政支出更多地向農村傾斜,農村社會事業有了較快發展,公共服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范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覆蓋31個省區市,3688萬農村居民成為低保對象,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逐年加快。但是也要看到,由于長期以來農村公共服務方面欠賬太多,目前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仍然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差距更為明顯,我們面臨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推動農村公共事業快速發展,要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的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財力增強的基礎上,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切實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扶貧開發、防災減災、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推動農村公共事業快速發展,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把解決農民群眾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現實問題作為著力點,推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化,努力給農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加快改善農村民生,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