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居首都北京之北,位于慕田峪長城腳下。
“九分山水一分田”的懷柔,近幾年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全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明顯增長,綜合改革有序推進,逐漸走出了一條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新路。2007年,懷柔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804.9元,比上年增長12%,比10年前增長1.8倍。
注入新內涵 建設新農村
149人的官地村,有著“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的美稱。2004年11月,北京市舊村改造啟動儀式在官地村舉行,這里迎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新天地。如今,56戶居民全部用上水沖式衛廁,新建了兩處智能型污水處理設施,增設了3名專職保潔員,垃圾桶裝,由懷柔區環衛中心統一清運,全村接待床位也由360張增加到980張,清一色的灰磚小樓,與山水、長城渾然一體,自然成景,改造后的官地村,旅游接待能力強了,也更吸引入了。
中央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策后,懷柔區提升舊村改造內涵,從單純一個點簡單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培育,提升為整個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更高層面。他們利用行政區域“溝狀”布局的特征,將試點經驗在更大范圍鋪開,最終形成若干“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在官地村帶動下,懷柔近幾年持續加大投入,將原虹鱒魚一條溝升級改造為雁棲“不夜谷”。這次升級改造,帶動溝域內5個村進行新農村建設,784戶農民受益,其中375戶成為民俗接待戶。?
為了適應2008年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調整,懷柔在“不夜谷”的建設中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今年端午節假期,懷柔舉辦了首屆雁棲“不夜谷”歡樂“粽”動員、湯河川滿族民俗風情節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動,全區共接待32.5萬名游客,實現綜合收入4792.5萬元。
著眼現代化 跳出抓農業
懷柔的起步,是從農業開始的。
過去,農民在“一分田”里種糧食,怎么也富裕不起來。懷柔堅定不移地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根據山區特點,經過10年不懈努力,形成了板栗、西洋參、冷水魚、肉雞等四大富民主導產業。全區農業用地的畝產值10年間增幅達到486%。
在此基礎上,懷柔著眼農業現代化,跳出農業抓農業,相繼建設了以橋梓鳳山百果園為代表的農業園區,完成了由“專業村經濟”到“溝域經濟”再到以創意農業為基礎的“園區經濟”的發展。
橋梓鎮鳳山百果園以岐莊、東風山、北宅等6村形成的U形區域為核心,建有大棗、蘋果等多個果品采摘農業生態園。園區規劃面積4.5萬畝,帶動農產1874戶,年產均收入6400元。東鳳山村果農鮑品賢告訴記者,他從2002年開始在自家承包的200畝山場上,利用野生酸棗嫁接脆棗,去年產脆棗2萬余斤,幾乎全被游客采摘走,收入了12萬余元。今年,眼看著滿山盛開的棗花,老鮑更是喜上眉梢,“這不,已經有不少回頭客打電話,我只管把棗樹侍弄好,等客人來采摘了?!?/p>
目前,懷柔重點建設了風山百果、四季花卉、神龍峪紅梨、七彩櫻桃、栗花溝、白樺谷等近10個農業主題公園,打造集觀光采摘、休閑體驗、修身養性、怡情益智為一體的農業公園,推動“田園文化經濟”發展。到去年底,全區代表一產和三產結合的民俗旅游接待戶發展到3200戶;農民人均純收入上萬元的“萬元村”達到110個,占全區建制村30%多。
抓綜合改革 促良性發展
北房鎮駙馬莊村村民王曉山的日子如今可舒服了,全家4口人住著160平方米的兩層樓。彩電、VCD、音響,現代化的電器一應俱全。緊挨著門口還有個小酒吧臺,
王曉山家過去住的是幾間中式老平房。雖說日子過得還算可以,但環境差了點。2003年8月,隨著舊村改造,王曉山一家搬上了新樓。和所有農民一樣,在未上樓之前,王曉山也十分擔心住樓后的營生。不過現今他沒有這憂慮了。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駙馬莊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了“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農民1畝地每年保底收入1000元,有收益還可年底分紅,每畝租金年遞增100元,直到每畝3000元。
以“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為核心的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是懷柔區推動農村綜合改革,促進“三農”工作良性發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區累計完成了33個村的社區股份制改革工作,占全區建制村總數的11.6%,另有15個村正在進行產權制度改革。
同時,懷柔還著力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全區已有各類合作組織244家,加入合作組織的農產占總農戶的30%,帶動的農產占到總農產的54.5%。
強社會管理 促社會和諧
懷柔鎮楊家園村村民于貴,因自家的宅基地被鄰居王某侵占并蓋上了違章建筑,雙方談了多次都沒結果,于貴打算到區里上訪。村矛盾糾紛調解員盧燕萍得知情況后,上門耐心勸解,她和村委會的幾個干部把于貴和王某叫到一起做調解工作。于貴拿出了被占地的宅基地證明,王某自覺理虧,很快就拆除了違章建筑,像盧燕萍一樣,懷柔區每個鎮村、街道、社區都有基層群眾矛盾調解員,負責調查并解決村內、社區群眾的日常矛盾糾紛。
懷柔以區社會矛盾調處中心為龍頭,在鎮鄉(街道)、村(居)委會和村民中分別設立調處中心、調處站、調處小組和調解員,組成一個上下聯動的五級矛盾調處網絡體系,全區在16個鄉鎮、街道都成立了矛盾調處中心,在建制村和社區共成立矛盾調處站309個,在村民和社區居民中建立矛盾調處小組1867個。為了更好地收集民情民意,農村按每10戶1名、社區按每個樓門1名設立矛盾調解信息員。
在五級調處網絡的基礎上,懷柔區進一步完善了機制,形成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協同配合的新機制。五級網絡、三調對接促良性互動、社會和諧。近年來,懷柔區信訪總量,集體訪總量全面下降,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