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都是堆在地頭丟掉,或者一把火燒掉,現在舍不得了,賣給青貯場,每斤0.04元,一畝地能多賺200多塊呢!”臨泉縣 城鎮大顧莊村的農民顧杰樂呵呵地說。
初秋9月,在臨泉縣 城二喜黃牛養殖場,記者看到,場外,一輛輛滿載著玉米秸稈的機動三輪車排成了一條長龍,場內過完秤后,玉米秸稈便被拉到青貯池旁的粉碎機旁,經粉碎后直接噴入了青貯池。站在池邊,一股清甜的氣味直往鼻子里鉆。
該縣傳統養牛大縣,是安徽省肉牛養牛第一大縣,全省畜牧富民十強縣,肉牛存欄22萬余頭,往年田間地頭堆放的玉米秸稈,現在已成了肉牛的“主糧”。近年來,通過推廣玉米秸稈青貯技術,玉米秸稈青貯成為帶動該縣農民增收的一個新亮點。今年以來該縣各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不斷加大投入,購置碎草機,建設青貯池,擴大飼料貯備規模。目前,全縣青貯池可容納120萬余噸玉米青貯秸稈。
為加快玉米秸稈青貯進度,提高青貯質量,進一步提升全縣畜牧業發展質量、促進農民增收,進入8月中旬以后,縣畜牧局制定下發了《關于做好全縣玉米秸稈青貯工作的通知》,號召各鄉鎮做到早宣傳、早準備、早動員、早行動,搶抓季節,大力開展玉米秸稈青貯工作。臨泉縣畜牧部門還通過舉辦培訓班、印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青貯玉米秸稈的技術和重要性,提高了養殖戶青貯玉米秸稈的自覺性。為切實提高玉米秸稈青貯的科學性和成功率,確保做到“養能貯,養必貯,貯有用,貯必用”,臨泉縣畜牧局抽調20名技術人員深入到各鄉鎮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各鄉鎮畜牧站對技術人員實行劃片包干,對每個規模肉牛養殖場都落實了技術指導責任人。縣畜牧局還開通了技術咨詢熱線電話,實行24小時值班,隨時解答養殖戶在青貯中的技術問題。與此同時,該縣的一些養殖場還創新舉措,大力發展帶穗玉米秸稈?“合同生產”。今年,在玉米種植期前,臨泉縣的團結等養殖場就與農戶簽訂了玉米秸稈帶穗青貯購銷合同,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收割的辦法,合同收購價格為每公斤0.26元。按畝產4000~5000公斤帶穗玉米秸稈計算,農戶每畝玉米的收入可提高到1200~1300元。發展玉米秸稈青貯不僅減少了由于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還實現了從種植業到養殖業再到種植業的高效循環利用,促進了農民增收。
據估算,今年僅該縣肉牛養殖業至少可消費60萬畝玉米秸稈,總量達100余萬噸,占臨泉縣玉米種植面積的40%以上,農民僅出售秸稈可增收1.2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