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辛勤勞作的種田人命定都是在土里刨食。多少人在做著同一個夢,盼望有那么一天土里能長出金元寶來。如今,在安徽阜陽市出了一位被當地農民稱為“讓土生金的人”,他就是阜陽市威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建燃。
在阜陽的鄉間地頭,提起溫建燃,很少會有人不知道他。溫建燃,今年57歲,出身農家,當過教師,是農村改革中涌現的第一批農民企業家,溫建燃與土結緣,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激勵下,他離開了心愛的講臺,踏上了脫貧致富的戰場,干起了玩土燒磚的營生。他把家鄉一個當時人均收入不足100元的小溫莊,建設成了“城市化”新農村的全國試點。他自然也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被安徽省評選為優秀農民企業家。
近幾年來,溫建燃常常思考著一個問題,中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業和農民大國,在13億人口中有9億多居住在農村。從農業和農村的現狀中可以看出,表現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靠土地吃飯,威龍公司也需要土地發展,土地的產出率不大幅度提高,就談不上農民致富和農村發展。溫建燃領導的威龍公司把“三農”看作是企業的命根子,認識到沒有“三農”就沒有公司的發展,想要共同致富,就必須以高科技發展農業,以先進科技改變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引導農民科學種田,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生產出豐富的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綠色有機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
2005年10月,阜陽市威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溫建燃出任董事長,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威龍公司通過深入的市場調查和技術篩選,結合當地環境、土壤、氣候等實際,大膽引進培育種植蘆筍、雙孢菇兩個農業科技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深度加工增值。
威龍與農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投入費用組織培訓農民學習生產科技,補助農民投入承擔市場風險,每畝地威龍補助900元,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當工人,每月還可以領到500元工資,每畝土地的收益由過去的1000元提高了10多倍,收入上萬元,而公司的利潤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得到實惠的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2005年10月威龍公司一次性與市郊4個村簽訂了4000畝土地租賃協議,公司有機蘆筍種植基地達3000畝,雙孢菇大棚達3500個,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雙孢菇、蘆筍綠色有機食品基地,使上萬個農村勞動力成為掙工資領薪水的科技種植園的農業工人。威龍公司的創舉得到了農民的贊譽,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肯定、關懷和大力支持。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為威龍公司題詞:“立志‘三農’報國,科技富農一方。”
在威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阜陽市潁泉區粱莊村千畝蘆筍基地,溫建燃董事長掐了一根嫩生生的蘆筍遞到記者手里,說:“嘗嘗吧,好吃著哪!這可是專家研究證明了的,蘆筍是一種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極高的多年生蔬菜,營養元素非常全面,中國營養學會曾提出每人每天只要食用200克鮮綠蘆筍,就可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B、維生素A等必需的營養元素之需,被國際上公認為‘蔬菜之王’。蘆筍適應性強,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栽培管理容易,生產周期一般為15年,栽培一次,受益多年,”一位正在田里干活的農民對記者說,他家有5畝地,以前一年種兩茬,滿打滿算總收入也就是3000元,除去各項費用純收入不超過1000元。現在,威龍給他們帶來了財富,他種蘆筍畝產2000多斤,高的可達3000斤,收購價一般一斤5元到8元,就按5元計算他一畝收入也在1萬元以上,加上公司發給的每月500元工資,他這一畝地可不就增加收入十幾倍了?
在距阜陽市區約40公里的臨泉縣郭莊村,記者被眼前的奇特風景所吸引,只見田野里矗立著一排排、一棟棟兩層樓樣的房子,外面蒙著棉毯,窗戶很小。這里就是威龍公司租賃當地農民土地500多畝,投資1200萬元,建起的雙孢菇生產基地,共有300多棟這樣的半永久高架菇棚,每個菇棚占地0.25畝,棚內共搭8層,每個菇棚可利用面積達600平方米,雙孢菇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廣、產量最高、消費量最大的食用菌,約占食用菌總產量的40%。它生產過程無污染,既適合規模化生產,又適合家庭作坊式種植,是一種完全用農村柴草、秸稈等原料生產出來的菌類植物。
溫建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斤秸稈至少可產1斤雙孢菇,本地市價鮮菇每斤4元左右,加工廠收購保護價為1.8元左右;1斤雙孢菇可制成3瓶罐頭,出口價可達10.5美元。種植雙孢菇原來每平方米產四五斤,現在在專家的指導下,可以突破30斤,最高可達40斤,市場供不應求。種植雙孢菇,效益十分可觀,僅以郭莊雙孢菇基地為例,2006年秋到2007年春,第一個生產周期結束后,平均每棚產菇9000多公斤,產值6萬多元,每棚純利潤近3萬元,總利潤超過700萬元。高架菇棚至少可用七八年,第一年投資成本收回后。從第二年始,每年投資都會大幅下降,而每個高架棚的收益則穩定在4萬元左右,這樣郭莊基地300多個高架棚的年純收入也在1200萬元左右。
溫建燃和威龍人利用自身的成功經驗和技術優勢,正在默默地實踐著自己的雄心,現基地面積已擴大到近萬畝,爭取為現代農業和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嘗試,也為當地農民群眾創出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