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所謂“外資養豬”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先是傳出高盛收購國內多家養豬場,其后飼料企業艾格菲(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大舉進入養豬業,近日又紛傳南京等地多家房地產商也投身養豬業,有人驚呼外資正大肆圈豬,要控制肉價,搶奪暴利。正如針對外資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陰謀論”一樣,“外資圈豬搶錢說”雖聽起來激動人心,實則言過其實,實際上,來自養殖業以外的內外資本的大規模進入,將為國內養殖業的繁榮成熟和產業升級提供寶貴的動力,大有好處。
資本進入養豬業,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看到行業投資回報和前景不錯,在其他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為資本尋找出路或避風港,地產商養豬即屬此類。二是上游飼料業和下游肉制品業在價格動蕩的形勢下,通過投資養殖業來穩定供應和銷售渠道,并規避價格風險,新希望、雙匯,甚至五芳齋都有自己的養豬場,因此艾格菲進入養豬業并不令人驚奇,三是借助資本力量進行產業整合與優化,通過規模化效益和企業價值提升來獲取投資收益,德意志銀行投資上海宏博便很可能有此意圖。相比之下,高盛的策略則更為復雜,看上去包含了上述所有三個方面的考慮。此前,高盛已間接收購了雙匯集團,后又成為雨潤食品大股東,如今投資養豬業,既可能看好該行業贏利前景,也可能為了對沖食品業的價格波動風險,更可能通過其影響力和雄厚資本進行產業整合。
國內的肉畜養殖業,正處于從傳統的農戶分散養殖向規模化養殖的變遷過程之中。小規模分散養殖的問題在于,受制于高昂的議價、簽約和執行成本,單一農產很少能與上下游(飼料供應商和生豬收購者)進行事先議價和簽約,而只能依據事后的價格信號來做決策,這就難以避免傳統養殖業中常見的蛛網式價格波動:每次短缺造成價格上漲都會刺激養殖戶大量增產,導致下一年的過剩和跌價,于是養殖戶又減產并導致第三年的短缺和漲價,如此往復循環,養殖戶和經銷商都不堪其擾。
成熟的市場會發展出各種方法來擺脫蛛網波動:養殖者可與批發商事先簽訂收購合約,但散戶往往缺乏談判能力,也難以負擔交易成本,因而規模化養殖會得到鼓勵;與鋼鐵企業投資鐵礦一樣,通過上下游整合或參股也可以規避價格風險;期貨市場可為養殖者、經銷商和肉制品商提高價格避險手段,據報道,大連商品交易所已經完成生豬期貨合約和交割標準設計工作,可望于不久的將來推出生豬期貨交易。
國內外資本的進入,將推動養殖市場的上述發展,生豬生產,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將提升產業水平,也將穩定生豬價格,而穩定且可預期的價格將保護養殖戶的投資、增強其持續投入的信心。隨著城市化的高速推進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未來分散的養殖農產將逐漸消失,而對肉類的需求將迅速增長,一個規模化和現代化的養殖業將是不可或缺的,這一過程必定需要大量外部資金的投入,國際資本對國內養殖業的興趣顯然是基于對這一形勢的認識,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陰謀論”式的擔憂完全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