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魚米之鄉”的肇東市澇洲鎮,陳明德養的貉子是一絕,皮質光亮,體態勻稱,每張皮子都能賣上好價錢,行里人都管他叫“貉王”。
今年47歲的陳明德個子不高,黑黑的臉膛,帶著一股子樸實的味道,外人一眼很難看出這是一位身價近幾百萬的“貉王”。
為什么選擇在這里養貉?陳明德說,澇洲鎮地理位置獨特,浩浩的松花江流經該鎮20多公里,盛產魚蝦,村民養貉歷史悠久。
1998年,陳明德通過朋友在網上查詢到,貉皮出口量大增,外國人非常喜歡貉皮做的大衣,而且價格不菲。但是本村人養殖量不大,且皮質不好,國內的收購價格也很低,抓住這一機會,陳明德下定決心要闖闖這條致富路,拿出幾年來積攢的錢,又貸款1.5萬元,一次性從吉林購回20組60只貉子,“當時貉子回來的時候高興壞了,因為都沒有養這么多的,而且我引進的品種都是最好的,”陳明德看著這些“寶貝”高興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萬事開頭難,雖然精心管理、精心飼喂,但養殖技術不過關,貉子有時打蔫、不吃食,把老陳急得團團轉,在苦心鉆研專業書籍的同時,他先后幾次去了哈爾濱的一個大型養殖場求救,但是人家根本就不搭理他,好強的他就像場里的職工一樣,每天按點到場,幫助打掃衛生,做零活。一個月下來,他的誠心終于得到了回報,打動了場長,不光傳授了他技術,還到他的養殖場現場指導,很快他的貉子發展了300多只,第二年,他收入了“第一桶金”10萬元。至此他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發展貉子養殖上,又自費去了沈陽農業大學學習人工受精技術,不斷引進新品種,做好繁育改良,使貉子規模日益壯大,品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每張皮子收購商給他的價格都比別人的多出100元左右,如今,陳明德已經發展到飼養貉子3000多只,年產值達150多萬元。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說話十分憨厚,“到啥時咱也不能忘本,要是全村人都能富起來,那‘新農村建設,就有奔頭了。”他利用養殖貉子能脫貧奔小康的觀念深入人心的契機,積極幫帶更多農產發展養貉業,村里的貧苦戶李桂輝想養貉子,陳明德就主動賒給他6組種貉,并傳授技術,兩年后,李家不僅還上了本錢,還盈利3萬多元,針對多數農民想養而苦于沒有資金的實際,陳明德就把這些人招到自己的養殖場做短工,真心實意地傳授技術,然后幫助他們解決資金問題。“在我這干一個月,就能學個差不多,養貉子關鍵是要精心,靠到苗頭不對就要馬上救治。”這幾年,他無償為養殖戶提供啟動資金30多萬元,解決貸款25萬多元,幫助全鎮建起了中小型養殖場500多個,500多戶農民靠養殖貉子脫貧致富,300多農產奔上了“小康”。
2003年,肇東市沿江貉子養殖協會成立,他被推舉為會長,而陳明德也因此被評為綏化市第三屆勞動模范、黑龍江省第十屆勞動模范,全省星火計劃帶頭人。去年協會已發展會員4800多人,輻射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5個周遍地區,年銷售貉子達100萬只,年創產值4.8億元,純收入2.3億元,貉子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