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馬努金(1887—1920),印度數學家.
拉馬努金出生于印度一個貧窮的家庭,他的父親在一家布店當小職員,每月只有20盧比的工資,一家七口人就靠這點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
拉馬努金5歲就開始讀小學,小學只讀了兩年便升入中學.10歲時,他在整個地區的考試中名列第一.他善于動腦筋,喜歡提問題.一次,數學老師講“零的性質”:“零被任何數除,其得數都是零.”拉馬努金對老師的這個說法感到有疑惑,便站起來問老師:“零被零除,是不是也得零?”數學是嚴密的,一個規律要成立,不允許存在任何反例.事實上,零被零除,得數不確定,因此是無意義的.
1903年,拉馬努金順利地通過了考試,被分配至一所公立學院學習.在學院圖書館,他借到一本名叫《純粹數學概要》的書,書中列舉了約6000個數學公式,但幾乎都沒有證明.他利用4年的時間,認真閱讀了這本書,證明并推廣了書中的結果.他因數學學習成績優異而獲得學院的獎學金.可惜,由于英語成績不佳,獎學金又被停止了,后來,他又因文科成績太差未能升級,被迫中途輟學,此后他再無緣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
為謀生計,拉馬努金備嘗生活的艱辛.1911年,他打聽到有一個小鎮的鎮長是數學愛好者,便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找他,懇求鎮長能給他一份糊口的差事,這樣才謀得一份代理公務員的工作.一天,拉馬努金遇到一位老友,談到自己的研究工作時,老友對他說:“大家都稱贊你有數學的天才!”拉馬努金聽了后笑道:“天才?請你看看我的膀子吧!”只見他卷起袖子,露出右膀上一段又黑又硬的皮膚.他解釋說,由于他整日在石板上計算,又不愿浪費時間用破布在石板上揩擦,于是每過幾分鐘就用肘直接擦石板上的字.老友問他,既然研究工作要做大量計算,為什么不用紙來寫.拉馬努金告訴老友:“我連吃飯都成問題,哪有錢去買紙?”
拉馬努金經濟狀況之所以如此窘迫,是因為研究津貼沒有申請到手,他又不愿意成為別人經濟上的包袱.幸好后來經人介紹,他又在馬德拉斯港務局找到一份工作,經濟稍有改善.雖物質生活困頓,但他仍保持著數學研究的熱情.在海港,他經常用一些包裝紙來做草稿,有時在辦公室里演算,好幾次把草稿夾在文件中送報上級,鬧出一些笑話.幸好港務局的主席也是一位數學愛好者,他不僅沒有責怪拉馬努金,而且很佩服他的數學天賦和執著精神,還設法為他申請到一份生活補貼.
1913年,拉馬努金先后給英國兩位數學家寄信,向他們匯報自己研究數學的成果,但遭到冷遇.后來他又把成果寄給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代.哈代與好友李特爾伍德仔細審閱了拉馬努金信中的120多個公式,其中大部分屬于無窮級數、橢圓積分、無窮乘積等領域,還有一小部分則是這兩位大數學家從未見過的深奧理論,他們意識到拉馬努金是一位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數學天才,立即邀請他到劍橋大學深造.1914年,27歲的拉馬努金來到劍橋,并得到優厚的獎學金,從此開始了與他的導師哈代長達5年的合作,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經過哈代的精心指導,拉馬努金掌握了數學的高深內涵,彌補了自己過去未經系統學習的知識缺陷,他的數學才能也因而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劍橋,拉馬努金如魚得水,拼命地學習和研究,5年間,他先后在英、法、德幾個國家的數學雜志上發表了21篇論文和17篇注記,他的成就得到國際數學界高度評價,30歲時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由于過度勞累,拉馬努金的身體日漸虛弱,又由于他是虔誠的婆羅門教徒,絕對奉行素食主義,在英國這段時期,他總是自己煮食,且常因研究繁忙而忘記吃飯,這就使得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最后患了嚴重的肺病.在英國最后兩年中,他曾5次住院.疾病的折磨并未能阻止他在學術上的進程,而治病“浪費”的寶貴時間卻使他痛不欲生.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和孤獨感促使他產生了輕生的念頭,他縱身跳進倫敦地鐵軌道中,幸而列車駕駛員發現了他,及時剎住了車,才沒釀成大禍.
由于英國寒冷的氣候不利于他養病,1919年他返回了印度.即使在病情逐浙惡化的情況下,他仍在病床上堅持研究數學.家鄉適宜的氣候和親人細心的照顧,并未能使他轉危為安. 1920年4月26日,年僅32歲的數學奇才懷著對數學無限的眷戀告別了人世.
拉馬努金一生清貧,令人感動的是,在他即將離開人世時還留下遺言,對他的獎金作了這樣的安排:“除一部分給我家人外,余款用在教育方面,如減少窮人孩子或孤兒的學費,免費供給他們課本……”
參考資料
陳一心.世界著名數學家傳記(下集).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