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了一個新油田,喜訊很快傳遍了全國,吸引了無數人爭相前去觀看。年僅20歲的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藥劑師切斯博羅,也忍不住好奇地前往這個新油田參觀。
和許多前來參觀的人們一樣,切斯博羅饒有興趣地觀看石油工人采油。在石油工人的操作下,油井開始冒出了石油。過了一會兒,工人們突然停止了操作,將油井中的抽油桿提起,費勁地清除滯結在抽油桿上的一層蠟垢。
這是一種叫“桿蠟”的膠狀物質,它是隨同石油一起從地下噴上來的。這種物質非常討厭,它們滯結在抽油桿上,必須定時地將它清除掉,油桿才能繼續有效地工作,石油才能順利地從地下冒出來。
“這種桿蠟有什么用嗎?”切斯博羅好奇地問采油工人。工人們告訴他,這種東西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它對灼傷、割傷都有止痛的作用。
莫非桿蠟中存在一種對醫學頗有價值的物質?以一個藥劑師的敏感,切斯博羅嗅出其中必有奧妙。于是,他收集了一些桿蠟的樣品帶回紐約。
回到家后,切斯博羅立即動手對桿蠟進行分析和研究。可是,科學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他研究這個問題花了整整11年。在這漫長的11年中,切斯博羅曾把自己割傷、燙傷、刮傷,在自己身上做了大量試驗,終于在1870年圓滿地完成了他的研究,制成了一種油膏。
后來,他創辦了第一家制造這種油膏的工廠,并將這個產品命名為“凡士林”。由于在醫療、衛生、美容等領域都有廣泛的用途,凡士林很快受到了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