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是最早報“標準時”的儀器,它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是一個有刻度的盤,其中央裝有一根與盤面垂直的晷針,針影隨太陽運轉而移動在盤上的位置。那時,有錢人家里就裝有這種鐘表。
埃及是第一個漏壺鐘出口國。漏壺鐘是由兩個互相疊置的圓筒組成,水從上面的圓筒穿過一個小孔滴入 下面的圓筒。水滴完了,就是某個時辰過去了。大一點兒的漏壺,灌一次水可報6個小時,然后需重新裝滿水。
古埃及法老王朝的鐘表巧匠甚至制作了裝有指針和鳴擊裝置的鐘表,每隔一小時,一定數量的圓球便滾落到金屬蓋上,發出大聲的鳴響。羅馬人是埃及漏壺鐘的主要買主。清晨,報時人大聲地報出鐘點,然后,每家每戶便往漏壺鐘里裝滿水。
羅馬詩人普拉圖斯對這樣的計時方法很不滿。他寫道:“但愿上帝殺死發明鐘點的人……因為鐘點把我的整天撕成了碎塊。以前,我的肚子便是我的報時鐘,在所有的鐘表中,它是最好和最準確的。”
據說君士坦丁大帝曾經有一只奇妙的鐘,即使在今天看來,它也是一只極不尋常的、極其復雜的計時器。這個鐘呈樹木的形狀,在枝丫上坐滿可愛的動物,下面蹲著許多獅子,時鐘一敲,獅子便張開大口,發出吼聲。柏拉圖是第一個借助埃及的漏壺制成鬧鐘的人。他把下面的圓筒掛起來,使它可以旋轉,過一定的時間,圓筒便翻倒,把水倒出,水又流往一個哨管,水流沖擊造成的氣流使哨管吱吱作響。每隔同樣的時間,柏拉圖的鬧鐘便準時地“吹響”,催促他的學生去上課。
漏壺計時的方法持續了幾千年。查理大帝在位時,還從訶倫哈里發那里得到過一只裝有時針和鳴擊器的漏壺鐘,它用純金制成,做工精巧,富有藝術性。直到12世紀,一名僧侶發明了沙時鐘,漏壺鐘才逐漸被沙時鐘所取代。最后,彼得·亨蘭發明了平衡輪,克里斯蒂安·海根斯發明了擺錘,在此基礎上,才制成了類似今天的鐘表。
值得一提的是,沙時鐘原先只給說教臺上的神父掌握說教時間用。
據考證,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國就有了漏壺鐘。一張公元前2679年的圖樣證明,中國早有了類似印度人和阿茲臺克人所擁有的日晷。除此之外,中國人還用另外的方法制作了計時器,例如,他們通過燃燒刻有時間標記的薰燭計算時間。另外,據說中國一位制作鐘表的能工巧匠,用各種各樣的香薰料制成了一種香味鐘,它每小時散發出一種不同的氣味。
鐘表發展到今天,已進入了多功能時代。有帶錄音裝置的鐘表,它可以錄音一分鐘。家人外出或客人來訪,如需留言,按下按鈕就能把話錄下來,而無需動筆墨了。“錄音電子手表”能錄音30秒,可記下朋友的地址和電話號碼,十分方便。
預防做噩夢的手表是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與鐘表廠商合作設計的。戴這種手表睡覺的人一旦做噩夢,就會驚醒。其中的原理挺有趣,一個人人睡后,一般每分鐘呼吸大約是16-17次,如果做了噩夢,就會心跳加快,“驚動”手表中的小儀器而發生震動,震動的訊號會把人驚醒,這樣就能免受噩夢騷擾之苦。
日本一家鐘表公司研制出一種能顯示地球上不同時區內的35個大城市的標準時間的手觸式數字臺鐘。這種時鐘是按世界地圖來設計的,鐘上有一個小巧玲瓏的地球儀,只要用手輕按有感應能力的地球儀的某一時區,鐘上就由液晶把該城市的時間顯示出來。
瑞士發明了一種專門為航海和登山運動員設計的“救命手表”,這種手表的特點是有一面反光極好的反光鏡。如果運動員在航海或登山遇險時,他手上的手表一旦與自然光接觸,就有極強的光束反射出來,救援人員可憑反射光束找到遇險人的方位并施以救援。
到如今,全塑料手表正在與金屬機械手表競爭。
全塑手表的所有零件與表殼都是用塑料制成,它密封性能好,不怕水,不用潤滑油,所以能長時間行走而無需修理,最吸引人的是它輕巧耐用,每只男表不超過15克,女表不超過12克,戴起來很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