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循因糾錯法”提出的緣起
教學調查的情況表明,在學生的日常練習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第一次做題出錯,教師將正確方法教給他們后不久,學生又犯了同樣的錯誤。
即使反復多次,出錯情況依然如故。學生嘆息:聽得懂,就是一做就錯;教師埋怨:我每次都講清了,就是教不會。
學生重復出錯,到底怎么了?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教師在認識上出現了偏差。教師多半認為學生出錯是他們學習不認真、不動腦筋。事實上,大多數學生在做題時是動了腦筋、想了辦法的,至于重復出錯,只能說明一個道理:自主獲得知識的方法不管正確與否,都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糾錯方式不對。大多數教師的糾錯方式僅局限于講解正確的思路和方法,沒有讓錯的思維過程有效展示;沒有對錯的思維過程組織大家評析和討論;沒有使得犯有共性錯誤的學生進行深入的反思,真正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根源所在。
其三,沒有從錯的根源上去尋求,糾錯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事實上,學生之所以出錯,主要是思路、習慣以及知識結構不完善等造成的。對于不同錯誤,未采取相應的糾錯策略。
其四,糾錯的方式單一。不少教師認為學生出錯是因為練習不夠,所以布置大量的習題,反復訓練。其實僅靠練習是無法糾正的。如新授課時,如果教師不通過實驗、多媒體、課件等手段讓學生真實地體驗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學生就不能真正理解概念和規律,重復出錯也就在所難免了。
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許多教育家、心理學家提供了很多好的方法和建議。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魯塞特曾指出:教師完成一知識塊、一節或一單元教學任務后,要注意收集信息,并借此澄清如下五個問題:
1 實際的行為表現:當前學生的行為表現怎樣?在學習中表現出的知一識、技能是什么樣的狀況?
2 理想的行為表現:應該發生哪些改變?(這需要描述預想的行為表現以及所需要相應的知識、技能等。)
3 感受:學生對教學有什么樣的感受?(這需要關注與教學有關的問題。)
4 原因:為什么教學或學生的學習中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這需要關注問題的各種根源。)
5 解決辦法: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或者緩解當前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是基于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所做的分析而提出。)
“循因糾錯”法正是基于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多年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而提出來的,本課題在我市物理學科教學中,已實驗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 “循因糾錯法”的基本程序
1 尋錯溯因——教師收集學生新課學習后出現的錯例,特別是那些出錯率高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認真進行成因分析;
2 展示錯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擺出錯誤案例(教師先不說明對與錯),請出錯的學生代表敘說板、演其思路和方法;
3 評析討論——教師組織學生對錯誤案例進行評析:對,講對的理由;錯,講錯的道理。對問題較多的重、難點知識可組織討論,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優等生的導向作用;
4 循因糾錯——教師根據學生問題的成因,采取不同教學策略予以糾正,并運用變式訓練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
5 歸納總結——教師對消除學生的思維障礙的方法和規律進行總結,并通過小組討論、伙伴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發展。
三 “循因糾錯法”的主要特點
一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進程以順應學生的思維過程為出發點,通過學生的思維展示、碰撞、合作、交流,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作用得到有效的體現。
二是遵循課堂的教學規律。教師在尋錯、溯因、糾錯、延伸、歸納的過程中,其主導作用體現在導向、導疑、導思、導規律上,以求達到讓學生真懂、會學、會用的教學效果。
三是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改革理念。充分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學習方法的習得,重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
因此,“循因糾錯法”是高中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