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個開放性的教學,因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激發和培養學生在課外探尋語文、在生活中體味語文的熱情。
這個學期,我以課本為載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悟語文、運用語文,以實現高效語文教學的目的。
一 利用“主題教學”,創造性開展主題活動
根據十一冊語文教材的特點,我把課文有機地劃分為五個主題鮮明的主題教學:“縱情華夏山水間”、“我愛我的祖國”、“給我一雙發現的眼睛”、“觸摸童年,感受生活”、“探尋古典文學的美”。
在此基礎上,生成了五個主題活動:“超級小導游”、“愛國詩歌朗誦”、“科普手抄報展示”、“童年趣事演講賽”、“民間故事周”(或“古典文學知識競賽”)。在這些活動的引領下,學生動手與動腦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學生在玩樂中學到知識,在展示中改進自己。
二 根據“讀讀背背”,拓展性開展創作活動
在每組課文的“積累運用”中,都會有一些需要學生進行識記的內容。這樣的編排,不僅是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對中國的古典文學有所了解。
根據這些“讀讀背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開展了一些創作活動,如:“句子選美大賽”、“用詩人的眼睛看世界”、“童心寫童話”、“漫話歇后語”、“對聯擂臺賽”、“課本劇表演”等,讓學生在創作中拓展自己的積累,加深對相應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特質的了解。
這樣的活動背后,其實都有一個訓練的重點,例如:通過讓學生對比喻句、擬人句等句子的收集和比較,便在無形之中讓學生看了很多的課外書籍,有思考性地積累了很多好的句子。借助“選美”這一新鮮又時髦的詞語,激起學生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便讓他們懂得了什么樣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以及自己怎樣來寫好這些句子。這樣的活動,比老師口干舌燥地說上一節課,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通過這樣的句子訓練,不僅加強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為后面的“用詩人的眼睛看世界”這個寫詩的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為通過對大量詩歌的欣賞揣摩后,學生就會發現:其實詩歌就是一個大的精美的比喻句、擬人句,而且大部分詩歌都會用到排比的方法。于是,水到渠成地讓他們又做了一回小詩人。
三 加強“積累鞏固”,貫穿性開展比賽活動
一個學期下來,要求學生背誦并掌握的東西很多,假如只是叫學生死板地背誦,效果肯定不是很好。于是,我在班上開展了“超級記憶王”背書大賽,每周誰背誦的課內外文章多,就評選誰為“超級記憶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背書興趣。
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外,每學期各學生還有不少于10萬字的閱讀量,我通過“‘書蟲行動’好書推薦榜”、“‘書香伴讀’讀書光榮榜”來刺激同學們的讀書欲望,讓學生既能了解同齡人在讀什么書,還讓他們知道同齡人讀了多少書,激發他們的競爭意識。
此外,我還成立了班級“滴水文學社”,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作文投稿。在“文學社成員”的美名激勵下,學生們的寫作積極性提高了,一有文章發表,他們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通過這些語文活動的開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強了,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生活能力,還極大地調動了他們閱讀的積極性,增加了閱讀量。
我相信,我們的語文課堂“功夫還在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