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創造技法可以誘發人們潛在的創造能力。世界各國相繼總結出的發明創造技法有300多種,在這里只簡明扼要地介紹幾種常用的技法。
一 聯想法:就是從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事物,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我們學校的陳東寧同學發明的“可報警奶報箱”,就是運用了聯想法。
陳東寧同學在提出這個發明創造課題后,剛開始,他用了多種方法都未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有一次,他在街上不小心碰到一輛停放著的摩托車,那摩托車突然“呼叫”起來,陳東寧就想:摩托車為什么會“呼叫”起來呢?原來是摩托車安裝了報警器!
陳同學聯想到自己正在設計的奶報箱:送牛奶和報紙的人一般很難按時遞送,如果在奶報箱上也安裝一個報警器,主人不就能及時知道有奶報送來了嗎?他把這個方法運用在奶報箱上,這個會報警的奶報箱就誕生了。
二 移植法:就是將其他領域中的原理、方法、結構或功能移植到本領域來,形成新的構思的發明創造方法。
廣西南寧市北湖北路學校黃歡同學將物理課本里的連通器原理移植到泡菜壇上,發明了“u型泡菜壇”。
大家都知道,傳統的泡菜壇只有一個壇口,添加將要泡的“生”菜和取出泡好的“熟”菜,都要經過這個壇口。可是,“熟”菜在下面,“生”菜在上面,想要取到“熟”菜就得先把“生”菜積開,很麻煩。黃歡同學經過多次構思,后來把在初中物理學過的連通器原理移植過來,發明了“u型泡菜壇”。
“u型泡菜壇”的特點是,它只有一個壇體卻有兩個壇口,外形像個“u”字。人們可以從一個壇口向壇內添加要泡的“生”菜,從另一個壇口中取出泡好的“熟”菜,非常方便。
三 組合法:就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技術思想或物質產品的一部分或全部分進行適當合理的結合。形成新的技術思想或者設計出新的產品。
我們學校的梁博同學發明的“多功能三角板”,就是利用了組合法,把現有的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幾種學習用具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設計出一種新的文具。“多功能三角板”不僅具有原來幾種文具所有的功能,還增加了新的用途,方便了同學們的學習。
四 主體附加創造法:就是在一個主體上附加一個附加物,產生一個新的發明。
我們學校的高楚敏同學在學習主體附加創造法后,運用主體附加創造法發明了“夜間易開門鎖”。
筆者在本校介紹發明創造技法——主體附加創造法后,高楚敏同學就提出:門+灌油漏斗=帶漏斗的門。一般情況下,門與漏斗加在一起似乎沒有什么聯系,加在一起也不合適,但筆者仍然肯定了高楚敏同學的想法。
后來,高楚敏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反復研制,發明了“夜間易開門鎖”。這樣,不管人們是晚上或者是盲人在開門時,只需把鑰匙插進小漏斗里,鑰匙就會順著漏斗的內斜面自然滑進鑰匙孔,轉動小漏斗即可開門,非常方便。
五 列舉法:就是用列表或提綱形式,把問題展開再逐一尋找解決辦法。
廣西田林縣中學的陳革波同學在選定改進報夾的發明創造課題后,在設計過程中把現在使用的報夾的缺點都列了出來,然后一一改進,最后發明了“槽式報夾”。
六 討論法:就是找幾個同學圍繞發明創造課題,自由發表看法,挖掘課題的創新點。
我們學校的陳丞賡同學在提出改進圓珠筆這個創造課題后,就多次與發明創造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查找各種各樣圓珠筆的優缺點,發表各自的改進看法。
陳丞賡同學認真歸納同學的看法,并調查了其他同學圓珠筆的使用情況,最后,挖掘到“能否改進圓珠筆筒在更換長短不一的筆芯時也很合適”這個創新點,經過逐步制作、試驗、改進和完善,陳丞賡同學最后發明了“可調圓珠筆筒”。這樣,在同一支圓珠筆更換長短不一的筆芯時,可以調節筆筒至適合的位置固定,避免了截短筆芯或用小紙團、小東西墊長筆芯的麻煩,也不必經常購買新的圓珠筆,只買筆芯更換就行,既節約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