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大力提倡素質教育進課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但似乎有一個普遍現象;認為素質教育就是“課堂+活動”。于是很多孩子加入到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美其名曰:素質教育。
我認為,素質教育的基本功能應該是:充分利用學生的個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科學的教育方式就是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素質教育是強調以人為對象,以人的自身發展為目的的教育。
21世紀,知識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今天知道的東西,也許明天就會過時。因此,我們培養的人才要有能力生存于飛速發展的社會,使他們能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具有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與能力,具有收集、交流、處理、使用信息的意識和技巧,為他們日后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打下厚實的基礎。
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學習者自身,老師所起的作用應該是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地、有見解地學習,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以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善學”,變“要我問”為“我要問”、“我會問”。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我認為,要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必須做到:
一 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中國的傳統教育過于控制人的個性發展,過于鼓勵“角色行為”而抑制“獨立行為”,過于重共性而輕個性,過于重義務而輕權利,過于重服從而輕自主,過于重外在紀律而輕內在的自律。由于個性受到壓抑,使得學生沒有得到全面健康地發展。這種傳統教育培養的學生,就不敢“為天下先”,只會做別人做過的事。因此,沒有個性就沒有獨凈性,而沒有獨特性,怎么會有另辟蹊徑的創造性呢?
素質教育倡導的是在教育中使每個學生有個性的發展,正確認識差異是實施個性化教育的前提。其實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生活經驗的差異、環境的差異、思維水平的差異(遺傳)、原有基礎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其個別性和不同的認識特征、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創造潛能,從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性格。既然差異是存在的,我們就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也不能寄希望于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來消滅差異。
二 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
一位日本心理學家叫多湖輝,20世紀80年代,她在《幼兒才能開發》中寫道:“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蘊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因此,教育的任務就是要科學地開發沉睡在學生體內的創新潛能。
記得我曾在一年級教完“小蝌蚪找媽媽”這堂課后,在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時,一個小男孩問道:“人一生下來,身體各個部分和媽媽都一樣,小蝌蚪為什么和媽媽不一樣呢?”一個小孩答道:“人是媽媽肚子里生出來的,而小蝌蚪是青蛙產卵生出的。”
你知道前一個提問的男孩又說了什么嗎?他說:“雞媽媽也是產卵孵出小雞的,為什么小雞又和雞媽媽很相像呢?”……試想,如果將孩子的所有潛力都挖掘出來,那將是怎樣的前景啊!
再舉一個例子,有位聾童的父親叫周弘,他利用女兒的記憶能力極強的特征,把女兒周婷婷培養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女兒5歲才開始學說話,到8歲時她就能背圓周率小數點后1000位數字,創下了世界吉尼斯紀錄;10歲時發表了6萬字的幻想小說;11歲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受到了江總書記的親切接見;16歲成為少年大學生。
周婷婷現象在常人看來都覺得是奇跡,但聾童周婷婷成功了,此前,誰能相信,她的身上蘊藏著如此巨大的潛能呢?
所以,素質教育需要我們老師善于點擊孩子創新潛能的窗口,引導孩子開發潛能。其實人人都是有才的,只是我們沒有正確開發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只有堅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想方設法尋找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好方法、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