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來第一縷綠色時,榆樹破寒。綻出圓形薄片,人們便趁著鮮嫩將榆錢采摘下來。榆錢是榆樹的種子,因其外形圓薄如錢幣,故而得名。由于它是“余錢”的諧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錢有余錢”的說法。
春天的野菜中,榆錢最好吃。過去要想吃,只能自己去采。老樹下,有用竹竿鉤榆錢的老婦,有胸前掛一布袋、爬上樹干的少年,樹上樹下,大呼小叫,笑語喧嘩。平日冷清的陋巷里,此刻充滿了朝氣。如今,榆錢早已出現在菜場,雖然很方便,但卻沒了采摘時的情趣。
榆錢營養豐富,同時也是很好的防病保健良藥。醫書也稱榆錢有補肺、止渴、斂心肺之神效。《食療本草》中對榆錢的食療作用記載較詳:“榆錢性稍辛,能助肺氣,殺諸蟲,下氣,令人能食,又心腹問惡氣,內消之。陳滓者久眼尤良。”
在民間。榆錢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生吃、煮粥、籠蒸,也可以做餡。我最喜歡的吃法是將榆錢來做“撥拉子”:將榆錢洗凈,濾掉水分,加面粉和少許鹽拌勻,平攤在竹算子上,上籠用旺火蒸熟,趁熱食之,一股野蔬的清香撲鼻而來。現在的人們多飽嘗油膩腥膻,如換一碗清淡之味,必定沁人心脾。也有人將“撥拉子”澆上醋、蒜泥、香油等,味道也不錯。可我認為,這沖淡了榆錢的原味,失去了那份樸素的山野氣息。
歷代文人對榆錢也特別感興趣。唐代詩人施肩吾寫有《戲詠榆莢》:“風吹榆錢落如雨,繞林繞屋來不住。知爾不堪還酒家,漫教夷甫無行處。”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吃罷榆錢粥后,就留下了“杯盤粉粥春光冷,池館榆錢夜雨新。”的詩句。清代詩人郭誠在《榆莢羹》中贊美:“自下鹽梅入碧鮮,榆風吹散晚廚煙。揀杯戲向山妻說,一箸真成食萬錢。”說的就是榆錢的味道。
在大多數老人的心中,榆錢卻有著一番苦澀的味道。母親講,那時日子不好過,家里的糧食不夠吃,榆樹就成了寶。榆樹皮可以剝下來,用石磨碾了,摻在糧食內做窩頭吃,而榆錢也可以摻在麥麩內,炒成疙瘩用以度過漫長的春季。
而現在,在“綠色食品”的倡導下,榆錢作為野菜的一種,早已身價倍增。
我喜歡吃榆錢,更期盼能每天見到淺淺綠綠的榆錢,在枝頭簇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