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發明與創新》第5期(3月綜合版)登載了羅耀春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揭開穆賓巴效應的面紗”,文中對產生穆賓巴效應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我對穆賓巴效應也非常感興趣,所以就和兩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一起研究穆賓巴效應。我們借助學校的實驗器材,通過一系列實驗,得到了和羅先生基本相同的結論。
但是,有兩個實驗現象羅先生沒有提到,而它對得出結論又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把對穆賓巴效應的理解和實驗中的發現公示出來,與羅先生及各位“穆賓巴效應”愛好者共同探討。
應該用物理規律解釋穆賓巴效應
1963年,穆賓巴發現熱水比冷水先完全結冰的穆賓巴效應后,1969年,奧斯博爾博士和穆賓巴共同撰寫了一篇文章,對此現象做出了物理方面的嘗試性解釋。
隨后,許多人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現穆賓巴效應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它不僅涉及物理方面的知識,而且還涉及到微生物作為結晶中心的生物學問題。
我們研究小組認為:微生物作為結晶中心肯定會影響結冰速度,但這種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在實驗中,兩個容器使用同樣的水,它們只有溫度高低的區別,微生物的數量差距是微乎其微的。我們認為:引入微生物作為結晶中心,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這種研究方法是不可取的,甚至可能阻礙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對于熱水比冷水先完全結冰這樣一個宏觀的物理問題,通過輻射、傳導、對流、汽化就能解釋,而“穆賓巴效應”正是這四種熱傳遞方式綜合作用的結果。
比較冷水冰和熱水冰的啟示
在研究“穆賓巴效應”的實驗中,我們得到了熱水冰和冷水冰。
仔細比較后我們發現:冷水冰比較“混濁”,透明度不高,特別是冰的中心區域更是如此;而熱水冰要比冷水冰晶瑩剔透得多,甚至可以直視到容器的底部。差異的出現與結冰的速度有關系嗎?
在實驗過程中,冷水結冰時,冰是由四周向中心凍結,溶解在冷水中的氣體分子不易凍結,被排擠到容器中心,逐漸形成一個個小氣泡,影響了冷水的結冰速度;而熱水由于有較強的對流,把溶解在熱水中的氣體分子帶到液面并釋放在環境中,即使內部出現絮狀冰,對流仍然存在,所以能繼續向液面運送并釋放氣體分子。由于氣體是熱的不良導體,對流又能使氣體分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液體表面,液體表面的氣體分子比內部要多,所以,液體表面維持著比內部更高的溫度,直到完全結冰。
觀察冷水冰和熱水冰的表面也能發現:冷水冰的表面平整如鏡,說明冷水是從表面向內結冰;熱水冰表面凹凸不平,說明它是從內部向外結冰的,由于水結冰后體積變大,所以熱水冰表面的中間要高些。
液體內部溫度低于表面的證明
研究“穆賓巴效應”時,我們經常要把冷水燒成熱水。
在燒水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把正在沸騰的水壺拿離熱源后,壺底的溫度并不是很高,只有30℃-40%,完全可以用手去觸摸,而此時壺內的水仍在沸騰(實際上是由于慣性,對流還在繼續)。三四秒后,壺底的溫度才升高到近100℃,再用手觸摸壺底就燙手了。
我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沸騰是一種強烈的對流現象,它把從壺底吸收的能量通過蒸氣從液面處放出。氣體有比液體更多的能量,即使把水壺拿離熱源,由于慣性的作用,對流還在繼續,液面處還有液體汽化,根據能量守衡定律,壺底的溫度只能降低,直到對流停止,壺底才恢復到與壺內水相同的溫度。
由于對流的存在,壺底的溫度才會低于壺內水上的溫度,也正是由于對流的存在,才會有熱水結冰時內部溫度低于液面溫度、熱水比冷水先完全結冰的現象。
綜上所述,我對羅先生的結論做了如下補充:
1 熱水比冷水有更強烈的對流現象。對流使溶解在液體內的氣體分子集中在液面,所以液面的溫度比內部高許多,這個過程加速了能量傳遞。
2 溶解在水中的氣體分子影響水分子的有序排列,含氣體分子少的水結冰速度快。
3 由于熱水液面的溫度比內部的溫度高,汽化現象比較明顯,對結冰速度也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