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大鳥可能為鴕鳥祖先
日前,在距離巴黎不遠的地方,法國考古學家發(fā)掘出了一種極其罕見的遠古生物的脊柱化石。據考證,這種古老生物應該是現代鴕鳥的祖先。
通過對這塊脊柱化石和同一地層中出土的其他化石進行分析,科學家們證實,這種古老生物生活在距今至少5600萬年前的古新世。
科學家們在分析了脊柱化石的尺寸后指出,該生物的身體高度與現代的鴕鳥非常接近,最高可達2.5米左右。不過,與現代鴕鳥不同的是,現代鴕鳥主要生活在半干旱地區(qū),而鴕鳥祖先生活的環(huán)境不但植被茂盛,而且生活著魚類、鱷魚和大量的哺乳動物。
考古學家們指出,鴕鳥祖先的生活習性有些類似于目前生活在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東北部地區(qū)的鶴鴕,其食物既包括水果,也包括一些體型較小的動物。
海洋暴龍——史前最兇猛的海洋食肉動物
挪威化石搜索人員在一座偏遠的北極島嶼上,發(fā)現了一只遠古海洋爬蟲動物的化石,它的體長比駝背鯨還長,大約是15米,牙齒像黃瓜一樣大,它的一個鰭狀肢幾乎就有3米長。這種能咬碎骨胳的食肉動物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海洋爬蟲動物之一,堪稱“海洋暴龍”,可一口吞下一輛小轎車。
蛇頸龍是海洋爬行動物,它的典型特征是頭小、脖子長,并擁有龐大的鰭狀肢。科學家認為這種新發(fā)現的蛇頸龍屬于上龍,上龍與其他蛇頸龍不同。因為擁有較短的脖子和龐大的腦袋,侏羅紀時期(2億-1.45億年前),上龍成為最兇猛的海洋食肉動物。
史前“魔鬼青蛙”
科學家最近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發(fā)現了一種巨型青蛙化石,這種青蛙體型龐大,生活在7000萬-6500、萬年前。
令人驚奇的是,這只名為“魔鬼青蛙”的體重大約為10磅(約4.5公斤),長40厘米,它非常貪吃,并可能曾經與南美洲的親屬有著同樣的棲息地。魔鬼青蛙的身體非常強壯,它們擁有史前的“魔鬼青蛙”能吞下小恐龍。一副大嘴和強有力的上下腭,進餐樣子可能不是非常優(yōu)雅。
如果這種青蛙與它們的現代近親習性相似的話,它們將非常具有威脅性。考慮到它們的巨犬體形,不僅蜥蜴、哺乳動物或者,小型青蛙會成為它們的美食,甚至剛出生的恐龍幼崽都將淪為它的獵物。
迄今最重的蝙蝠
美國古生物學家在埃及境內發(fā)掘出了六種生活在3500萬年前的古老蝙蝠的化石。其中,有一種的重量還創(chuàng)下了蝙蝠體重的新紀錄—一成年個體可超過200克,而現代蝙蝠中最重的生活在南美地區(qū)的吸血蝙蝠,也不超過100克。
科學家們幾乎未曾找到過始新世史前的蝙蝠化石。此次新發(fā)現的6種蝙蝠表明,在距今3700-3400萬年前,非洲境內的蝙蝠種類要遠遠多于原先的估計。最新發(fā)現還使得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看待蝙蝠的進化過程。
之前曾有人認為,大多數的古老蝙蝠品種都是在北半球完成進化的。而最新的研究成果卻顯示,非洲也是現代蝙蝠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
南極海域的冬眠魚
科學家在南極發(fā)現一條為了在漫長的冬季保存能量而冬眠的魚。這條南極魚進入了與刺猬等陸地動物的冬眠相似的靜止狀態(tài)。
研究發(fā)現,南極魚的血液中含有防凍化學物質,并且,它們具有另外一個適應極端環(huán)境的非凡能力——在冰中凍不死。它們利用短暫的南極夏季獲得充足能量,借此度過漫長的冬季。它們在冬季之所以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tài),大概是因為體內的機制,為了使能量的需求量保持在最小化的緣故。
會數數的食蚊魚
意大利科學家研究認為,魚只能分辨何為大魚群,何為小魚群,而不具備數數的能力。但目前的最新證據表明,魚不僅會數數,而且還可以從1數到4。食蚊魚——世界上最常見的一種淡水魚——就可以分辨出1到4之間的數位,這種能力先前曾在猿、猴和海豚身上發(fā)現過。
科學家們設計這項研究的實驗過程是:讓食蚊魚選擇加入2至4條魚組成的魚群中的任何一群。結果發(fā)現,雌性食蚊魚總是選擇加人數目最多的那個魚群,如果有3條魚就不加入2條魚,有4條魚就不加入3條魚。
雖然它們不能數出超過4的數,但另有實驗表明,雌性食蚊魚可以區(qū)別出更大的數位,但只是當兩組數字的區(qū)別相當可觀的時候。比如,它們可以區(qū)別出16和8,但不能區(qū)別12和8。這說明,它們的數數能力相當于猴子或者6-12個月大的嬰兒。
有第三只眼的盲魚盲魚又名無眼魚、墨西哥盲魚。盲魚體色呈乳白色,各鰭與體色一致并透明。這是熱帶魚中體色最具個性的魚。由于它在地下山洞中生活,所以眼睛退化。
盲魚雖然沒有眼睛,但在水中不會撞到其他物體,而且捕食能力一點不差,只要投入食物,盲魚就能立即發(fā)現,并游過來吃。
有一天,科學家在清理實驗室里的墨西哥盲魚魚缸時,發(fā)現當他移動吸管時,盲魚的幼兒就會朝吸管的影子游去。
無眼魚是怎么視物的呢?墨西哥盲魚的幼兒雖然擁有非常簡單且隨著年齡退化的眼部組織,但這些組織沒有任何感光色素。而且當科學家把這些組織切除后,墨西哥盲魚的幼兒仍然對光有反應。
原來,盲魚利用的是它們的松果體,充滿視網膜色素的松果體常被稱為盲魚的“第三只眼”。當把它切除后,科學家們發(fā)現盲魚不再對光有任何反應。
科學家相信,發(fā)現松果體能“視物”,將給盲人重見光明帶來新的希望。
“侏儒猴”
生長在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森林中的侏儒猴,學名叫絨猴,身高10-12厘米,重80-100克,只有人的中指大小。臉與一元的人民幣硬幣大小差不多,絨毛呈棕色,尖耳上有一束短毛,長長的尾巴上布滿了黑白相間的環(huán)形花斑。通常一胎產兩仔。
剛出生3天的小猴僅3厘米高。猴毛呈黑色,密而長,外形像哈巴狗。它們喜捉虱子吃,最大的敵人是鳥。
絨猴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猴類,小絨猴只有人的中指般大小,被人們戲稱為“拇指猴”;剛出生的絨猴只有一粒花生米那么大,成年絨猴最大體重也只有半斤左右。
它們屬于國際二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已經瀕臨滅絕。絨猴夫妻終身都實行一夫一妻制,其繁殖也十分不容易。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們寧可吞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讓天敵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