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才會快樂
周 毅
這是一個典型的教師之家。
父親是離休教授,母親還在做返聘幼兒教員,兒子在市中心一所中學教書,女兒在市郊鄉村小學任職。周末,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飯桌上,常見的話題當然離不開學校和教育。父親說:“我羨慕你媽啊,退休了還能有機會天天和可愛的孩子們打交道;我在家可憋壞了,只能寫點兒東西,當當顧問,不習慣!”母親說:“你爸說得對!離開孩子就是不習慣,不然我也不會當‘返聘副園長’。這一‘上崗’就好像年輕了十歲。我說老伴兒,今后沒事兒干脆‘跟班兒’,給我這個‘副園長’當個副手怎么樣?”
女兒像是受了感染,也說:“起先我是日日盼著能調回城里,可時間長了,還真舍不得那群學生。鄉村的孩子樸實得可愛,也特別勤奮,給他們上課的感覺很好。”
兒子則不以為然地說:“我怎么一點兒也沒有找到這種感覺呀?我唯一的快樂就是家教,收入相當于工資的兩三倍。要不是沖著這一點,我早改行啦!說實在的,我也想干好這一行,可瞧瞧那幫孩子,沒幾個對學習感興趣的。沒意思!”
父親一聽火了,抬高了嗓門兒:“你干什么有樂趣?就算改行,你也不會快樂。論收入,你遠遠地超過了我;論環境,你們學校比你媽的‘綠化幼兒園’還好;論條件,你那兒比你妹妹的鄉村小學不知強了多少倍,可你還不快樂!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只有熱愛,才會感到快樂!”
只有熱愛,才會感到快樂——這個簡單淺顯的道理,并不算新鮮,可又有多少人能夠真真切切、發自內心地體驗到這種快樂呢?
架造心靈的橋梁
李 莉
很久以前,有一對親兄弟,一直和睦地生活在相毗鄰的兩個莊園里??捎幸淮?,他們陷入了一場糾紛,互不相讓,結果發展到反目成仇的地步。
一天上午,哥哥請來一個木匠,對他說:“我的莊園需要修繕一下。上周我們兄弟的兩個莊園間還是一個美麗的大牧場,但自從發生矛盾后,我弟弟用推土機開了一條渠,現在就有一條小溪橫在我們的莊園中間。我想讓您在這里造一個2米高的柵欄,我永遠也不想見他了?!?。
日落時分,木匠干完了活。哥哥回來一看,驚得目瞪口呆,因為他眼前根本不是什么2米高的柵欄,而是一座小橋——一座穿過小溪連通兩個莊園的橋,它精美得簡直就像一件藝術品!這時,弟弟走過來抱住哥哥,激動地說:“您真偉大!在我做了對不起您的事之后,您卻造了一座美麗的橋?!?/p>
兄弟倆終于重歸于好,可木匠卻要走了。兄弟倆一起挽留他,木匠笑著說:“我倒是很愿意留下來,但是還有很多這樣的橋等著我去造呢!”
學會欣賞 郭俊芝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獵時無意間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志。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名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對其卻十分欣賞。
屠格涅夫四處打聽作者的住處,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撫養長大。屠格涅夫找到作者的姑母,表達了他對作者的欣賞與肯定。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第一篇小說在瓦列里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稱贊你。他說:‘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涂鴉以打發心中的寂寥而作,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賞,竟一下子點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讓他找回了自信。于是,他便一發不可收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
生活中,欣賞與被欣賞是一種互動的力量之源:欣賞者必有愉悅之心,仁愛之懷,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賞者必產生自尊之心,奮進之力,向上之志。
我們應該浫欣賞別人,因為它既能愉悅自己的心靈,又能促使他人奮進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