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能量,通過科學手段向大自然要電,這不單是一種美好的設想,而且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巖漿發電
地球內部充滿著炙熱的巖漿。據美國一家研究單位統計,美國僅西部地下巖漿庫的能量,就相當于美國一年消費的全部能源的800~8000倍。
要利用熔巖中的能量,首先要利用它的熱能讓水變成蒸汽,然后利用蒸汽帶動發電機。要做到這點,就要打井,將井一直通到巖漿庫,那里的溫度在1093℃以上,普通的鉆井設備是不行的。
美國桑迪亞全國實驗所最近進行了一次試驗,他們采用6厘米寬、帶有工業用金剛石的鉆頭,并且用高壓噴嘴不停地向外噴水,使四周的熔化物質凝結起來,取得了重大成功。
除了上面的方法,還可以用直接注水法:用高壓水泵把水從高壓管道輸送到一種插入巖漿庫的密封系統,使之成蒸汽,然后從另一管道噴回地面,
專家們估計,一個約4.04公頃大小的巖漿庫所發的電,能夠滿足50多萬居民的需要。
當然,在完全實現巖漿發電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困難,需要耗費巨大的費用。盡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樂此不疲地對此進行研究。
空中發電的設想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月球上建立發電廠向地球供電;二是發射衛星,由衛星把電能輸送到地球上。
美國休斯敦的一些航天專家們預計,到2010年,美國將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基地。科學家們說,月球表面是建立巨大太陽能電站的理想之地。
具體方法是:在月球上建立一些巨大的太陽能電池場,它們將依靠照在月球表面上的純凈、不斷的陽光發電,這些電能將通過微波送到地球,再把它收集起來,就變成一個國際電力網。
日本的日產汽車公司目前正在設計和建造宇宙飛船,他們要把衛星送上天,并在離地球500公里的軌道上建立一個空間站。在這個空間站上,將建造太陽能發電設備,把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然后以微波形式輸送到地面。
衛星發電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既可以獲得永久的太陽能電力,又沒有像地面建造發電廠那樣的公害和污染。
微生物發電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鈴木周一教授最近成功地利用光合作用的細菌產生氫,然后用氫做燃料電池的燃料,進行發電。這為微生物發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氫目前被看作是用來代替石油的一種最理想的潔凈能源。因此,讓陽光來照射微生物,使之制造出氫,是一項非常合理、有前景的科研項目。
鈴木教授為此進行了一項實驗:利用吃了物質便能分解為氫的氫生產菌與光作用,產生出相同機能的光合細菌,從而在植物的廢棄物中提取出氫來。氫提取出來以后,再把它通入磷酸燃料電池里去進行能量轉換,可以獲得10~12瓦的電,而延長細菌的存活時間是這種提取氫的方法并付之實踐的關鍵。
隨著這個方法的成功及其推廣,氫必將被用來取代石油,成為一種無公害的能源。
海水溫差發電
利用海水潮后的漲落來獲得電能,已為眾所周知。可是,能不能利用海洋表層溫度與底層溫度的巨大差異來發電呢?
1881年,法國發明家達松伐爾就率先提出了這個設想,那么,直到本世紀70年代才逐步開始引起重視。如今,美國在太平洋的瑙魯島上已經建造了海洋熱能轉換設備,功率達100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海水溫差發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