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乘坐火車還是地鐵,人們在站臺上候車的時候,都習慣于站在一條“安全白線”之外,它離站臺的邊緣有1米的距離(離鋼軌外側3米)。
這條用醒目顏色標出的安全警戒線非同一般,它告誡乘客:在列車通過車站時或是列車進出站未停妥時,千萬別越過這條“白線”,否則極有可能發生人身傷亡事故。
這條站臺上引人注目的警戒線,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說起它的由來,還要追溯到發生于上個世紀的一場悲劇。
那是1905年嚴寒的一個冬日,北風呼嘯,大雪紛飛。俄國西伯利亞鐵路線上的鄂洛多克車站卻熱鬧非凡,鼓樂喧天。沃爾倫斯基站長率領全站的37名員工,迎候著沙皇尼古拉二世派往西伯利亞的一位欽差大臣從此地路過。為了表示對沙皇的忠心,他們穿上節日的盛裝,手持鮮艷的花束,精神抖擻地列隊在鐵路兩旁,有的甚至爬上路基,夾道歡迎這位要員。
隨著一聲汽笛長鳴,欽差大臣的專列在遠處出現了。
然而,它并沒有像沃爾倫斯基站長原先想象地那樣緩緩進站,慢慢停靠,而是如同一匹狂奔怒吼的“野馬”直沖進站。
剎那間,在站臺上迎候的員工好像背后被人狠狠地猛擊一掌,不由自主地向前倒了下去。“人巷”頃刻倒塌了,34人當即喪命,4人受重傷造成終生殘疾。
慘案發生后,朝野震驚,人們強烈要求把肇事的兇手繩之以法。
然而,辦案人員在經過多方調查之后,卻毫無結果。這場慘案既非違章行駛引起,也并不是人為破壞造成的。由于當時科學水平所限,難以解釋清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認知能力的提高,運用瑞士科學家丹尼爾·伯努里1738年所發現的定律,人們才弄清楚引發慘案的真正原因。
“伯努利定律”指出,在一個流體系統(如氣流、水流)中,流速越快,流體產生的壓力就越小。當火車高速前進時,它帶動列車兩邊空氣向前高速運動,致使列車兩邊空氣壓力驟降,離列車較遠的氣壓就大于火車兩側空氣的壓力,這種壓力差可以將列車兩側的物件“吸”向列車。說得具體一點,那就是列車在高速前進的時候,如果人離火車較近,身前身后就會產生不同的壓力。由于身前的空氣流動得較快,身后的空氣流動得較慢,這對在人身上產生的壓力差竟然可以高達幾十公斤!
這就是為什么快速列車開過時,人容易被“吸”過去而倒下的原因。
在明白這個道理之后,站臺警戒線便應運而生了。從此以后,所有的車站站臺上都畫了一條醒目的“安全白線”,警示乘客候車時不可往前越出一步,以確保人身安全。
近幾年來,我國鐵路發展迅速,而且列車已經多次提高了運行速度。由于列車速度高,發生事故的幾率就更大,因此,務必引起高度重視和警惕。
每當面對風馳電掣般駛來的快速列車時,我們一定要與它之間保持一段距離;在車站候車時,記住站在站臺一側白色安全線以外,切不可越線,以免被列車卷下站臺;更不可跳下站臺,以避免不幸事故的發生。另外,進站送別時,也要注意安全;送行人往返不同站臺一定要走相應通道;站臺人多擁擠,不要奔跑,以免撞到他人;有的人在火車發動后仍追著列車依依惜別,這樣做同樣是相當危險的。
我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后,時速200公里的動車組列車大面積開行。當動車組列車駛過時,鐵路邊掀起的風速將超過每秒14米。人即使不在鐵軌上,如果過于靠近,也有可能被吸進去,造成人身意外事故。
計算表明,時速200公里的“子彈頭”開起來,每秒行駛距離可達56米,從500米外的地方到行人面前只需9秒。另外,“子彈頭”經過時,掀起的風速極值達到每秒20米,相當于7~8級的大風。500米的距離轉瞬即到,行人無法躲避,還會被“吸”進去。因此,鐵路兩旁2米內都不允許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