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一直是讓教師頭疼的問題。近幾年來,我在物理教學中進行大膽地探索和創新,覺得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教學手段。
一、開展課外小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試驗課本上除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外,還根據不同章節的知識特點確定了近20個課外小實驗,但我認為將其分布在三年時間內完成仍顯不足。為此,我聯系相關知識,另外增補了10多個小實驗。
如在《動量》一章里增設了“用自來水觀察反沖運動”;在《電場》一章里增設了“靜電屏蔽現象的觀察”;在《光的色散》一節里增設了“室內彩虹形成”等,保證了每個月至少能做一個小實驗。
我把這30多個課外小實驗編成序列,按教材的特點分階段以各課外實驗興趣小組為中心組織實施,每個小實驗盡量要求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并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如“測人的反應時間”、“縫衣針浮在水面上”、“觀察光的衍射現象”、“觀察電磁感應現象”、“微小形變的顯示與觀察”等。
每個學期,我都能收到學生完成的實驗報告和小結達100余份,對這些報告和小結我都給予了及時的批閱,還從中篩選出20余篇優秀報告和小結裝訂成冊進行展覽,然后存檔。
豐富有趣的課外小實驗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加深了他們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
二、開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寫科技小論文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科技創造和發明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應用物理學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我將教材上與日常生活聯系較緊密的知識適當擴展,引導學生在課外獨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學完“靜電感應”后,學生完成了“簡易靜電吸塵器制作”和“簡易驗電器制作”;在學完“動量守恒定律”后,學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在學完電路知識后,學生完成了“簡易熱得快自控電路設計與安裝”、“節日閃爍彩燈電路的設計與安裝”和“多用電表組裝”;學完“透鏡成像”后,學生完成了“照片的拍攝與沖洗”等等。
在我的鼓勵下,學生大膽幻想,寫出了如《月地索道與未來太空旅游》、《未來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超導現象與電力革命》、《環保生物電池》等科幻論文。
2006年,在汨羅市青輔協會舉辦的中小學生科技小論文、小制作評選活動中,有2人獲一等獎,2人獲二等獎,4人獲三等獎,獲獎人數居全縣各校之首。其中,《樓道感應燈控電路的設計》被推廣到建工局,《熱得快自控電路設計》被推廣到制造廠。
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結合當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我組織學生利用雙休日到農村、工廠和街道進行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
如在京源大道上測定汽車、摩托車的速度后,學生們發現不少汽車和摩托車超速行駛,于是他們寫出了《城市交通事故成因》并呈送交警大隊,自己也受到一次交通安全教育;結合“光纜通訊”的學習和中央電視臺關于“拉線有電打死了人誰負責”的討論,我組織學生參觀了街道和工廠的通訊線路布局,發現有些地方的通訊線路像蜘蛛網似的,于是他們寫出了《通訊線路的合理化布局》呈送電信局等等。2007年12月,在學校組織的社會調查報告評選活動中,有3篇獲一等獎,5篇獲二等獎,2008年4月《范家園街道居民生活用水質量的調查報告》獲岳陽市一等獎。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社會生活實際問題,提高了他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主人翁責任感。